Cinnamon-bellied Imperial Pigeon
English name:Cinnamon-bellied Imperial Pigeon
Scientific name:Ducula basilica
【简介】
棕腹皇鸠,学名Ducula basilica,又称Cinnamon-bellied Imperial Pigeon。属于鸽形目、鸠鸽科、皇鸠属。主要分布在印尼摩鹿加群岛北部的森林地带。
【外形特征】
成年棕腹皇鸠体型中等偏大,约36至42厘米长,身体丰满,尾部较短。头部、颈部两侧及胸部为浅粉红色,下体呈浅金色红褐色,后颈区域淡蓝灰色。背部、尾覆羽、次级飞羽和主要飞羽上部为绿宝石或深绿色,仅带有些许红色金属光泽。尾部末端有一宽阔的灰白色带。虹膜呈深红色,眼周和眼睑呈红色,喙呈现暗铅灰色,脚和趾为珊瑚红色。雌雄个体相貌近似,但雌性头部颜色较深,上体有时缺乏金属红色光泽。幼鸟外观与成鸟类似,但色彩较为暗淡。
【鸣叫特征】
棕腹皇鸠发出类似“ku-woooo”的低沉两音节咕噜声,首音节短促而上升,第二音节则更长。
【生活习性】
栖息于森林茂密的原始雨林及选择性砍伐的常绿森林中,也可能会在种植园内出现。通常它们在中层和下层树冠活动,但也会在林木的高树梢发现它们的身影。海拔分布范围从海平面延伸至1040米,倾向于亚山地森林。在哈马黑拉岛,这些鸟类主要出现于150至600米的高度。
【繁殖习性】
关于棕腹皇鸠的繁殖行为,目前还缺乏详细的信息。
【外型辨识】
棕腹皇鸠与白眼皇鸠相比,具有浅粉色的头部,缺乏明显眼环,深肉桂色腹部和尾部末端淡色带。指名亚种头部、颈部和胸部的颜色相比亚种obiensis更深,其腹部和下体的绯色更深且延伸至腋下及内侧下翼覆羽,尾端的淡色带没有金属光泽。
【物种区别】
棕腹皇鸠与白眼皇鸠相比,具有浅粉色的头部,缺乏明显眼环,深肉桂色腹部和尾部末端淡色带。指名亚种头部、颈部和胸部的颜色相比亚种obiensis更深,其腹部和下体的绯色更深且延伸至腋下及内侧下翼覆羽,尾端的淡色带没有金属光泽。
【保护状况】
棕腹皇鸠目前被IUCN列为无危等级(LC),总体数量未知,但据1994年估计,在Aketajawe-Lolobata国家公园有约80,600只个体。因此,尽管在有限的地分布区内它较为常见,但在沿海地区却显得较为稀少。
棕腹皇鸠已被列入IUCN的2010年鸟类红色名录;同时,它在中国的国家重点保护动物等级中列为二级保护动物。
【地理分布】
棕腹皇鸠分布于华莱士区。华莱士区指从印度尼西亚摩鹿加群岛北部(马鲁古群岛)和新几内亚地区延伸至巴布亚新几内亚以西的区域,包括苏拉威西岛、努沙登加拉群岛、西南群岛等印尼相关岛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