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lobal Bird Index - IOC15.1
Home > CUCULIFORMES > Cuculidae > Dromococcyx > Pheasant Cuckoo
Pheasant Cuckoo

Pheasant Cuckoo

English name:Pheasant Cuckoo

Scientific name:Dromococcyx phasianellus

【简介】
雉鹃,学名Dromococcyx phasianellus,英文名Pheasant Cuckoo。属于鹃形目、杜鹃科,主要分布在中美洲和南美地区的热带森林中,从墨西哥南部到阿根廷北部都有其足迹。

【外形特征】
雉鹃体型较大,尤其是长而扇形的尾羽与雉鸡类似。上体呈暗褐色并带有紫色青铜光泽,下体颜色较为浅淡,胸部和喉部带有黑色纹理。头顶为深褐色,并有锈色斑点,冠羽常上下摆动。成年鸟和幼鸟佩带相似的羽毛,但幼鸟的眼神周围以及上胸部带有多一些淡褐色,并且比起成鸟,缺乏明显的条纹和斑点。

【生活习性】
雉鹃最常活动在热带森林地层区域,偶尔会出现在河岸森林或是热带落叶林,栖息高度可达到1600米。其食性主要依赖于地表的昆虫,包括蚱蜢、蝉、甲虫等,偶尔也会捕食小型蜥蜴和雏鸟。觅食时,它会振动羽毛做声音吸引,用喙啪啪作响,晃动翅膀和尾巴,模仿类似地表生物的声音进行伪装,最终捕捉到猎物。

【鸣叫特征】
雉鹃的叫声短促,由两个清晰的哨音组成,第二个哨音的音调更高,接着是一串复杂的颤音“whee! whee! wheerr-rr”。在低树、中树、高树甚至地面都可以听到它的叫声。

【繁殖习性】
雉鹃属于一种寄生性繁殖鸟类,即雌鸟会将自己的卵产在别的鸟巢中。这种行为出现在每年雨季开始时,即3月至8月间。在繁殖期间,雄鸟会活跃于交配地,通过叫声展示其配偶价值。常见其寄主有黄橄榄扁嘴雀、眼环扁嘴雀、黑白水霸鹟和条纹蚁鵙等众多次鸣鸟。雏鸟和蛋全部由宿主照料到羽毛丰满。

【外型辨识】
此外,雉鹃很容易与外观相近的小雉鹃混淆。比较它们的特征,显然前者比后者体型更大,胸前黑斑更为明显,而小雉鹃则缺乏明显的胸斑。

【保护状况】
国际鸟盟(IUCN)将该物种定为无危(LC)等级。

【地理分布】
雉鹃广泛分布在中美洲和南美洲的热带森林中,从墨西哥南部至阿根廷北部。栖息地包括低地热带林地带、河岸森林以及海拔高度达到1600米的热带落叶林。首例寄生繁殖记录出现在1914年的巴西,当时在某巢中发现了一枚不属于巢主的奇怪卵。

【物种区别】
雉鹃为属于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今鸟亚纲、鹃形目杜鹃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