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lobal Bird Index - IOC15.1
Home > PASSERIFORMES > Dicaeidae > Dicaeum > Black-sided Flowerpecker
Black-sided Flowerpecker

Black-sided Flowerpecker

English name:Black-sided Flowerpecker

Scientific name:Dicaeum monticolum

【简介】
黑胁啄花鸟(英文名:Black-sided Flowerpecker,学名:Dicaeum monticolum)是雀形目啄花鸟科啄花鸟属的一种鸟类。它们特有于婆罗洲的高山森林,主要栖息在海拔超过1,000米的地区。

【外形特征】
雄性黑胁啄花鸟体长约8厘米,头顶到背部光泽蓝黑,脸部、颊区及颈侧为黑色,中央下巴白色,喉部与胸部鲜红,边界灰黑,上腹深灰,下腹白色,侧腹橄榄色,臀部及尾下覆羽淡黄色。雌鸟上体橄榄绿色,下体灰白色,侧腹淡黄,喉部白色,胸部带有白色羽毛簇。

【生活习性】
黑胁啄花鸟较为活跃于森林的多个层次,尤其偏爱高海拔山区的森林,如山地森林、森林草原和灌木丛。它们的分布高度范围在460到2540米之间,以花蜜、小果实、种子、昆虫(如蚜虫、苍蝇、叶蝉)等作为食源。

【鸣叫特征】
这些鸟发出刺耳的、金属质感的“zit”声,连贯发出的“tit-tit”以及“tsweet-tsweet”的叫声,第二个音节又上下滑动音调,模仿敲击的声音。

【繁殖习性】
繁殖记录表明,雄鸟在北婆罗洲(沙巴)12月睾丸增大,幼鸟在11月至2月间被观察到。它们用悬挂在树枝上的苔藓袋作为巢穴,内部用树蕨髓心填满,并以苔藓装饰。一窝产3枚蛋,雌鸟负责喂养雏鸟,其余细节未详知。

【外型辨识】
雌鸟外观与普通啄花鸟较为相似,但是体型较大,喉部更白,背部更为橄榄色。其他分布地区的类似物种之间是地理上的隔离,不造成混淆。

【保护状况】
IUCN将黑胁啄花鸟的保护级别评为无危。

【地理分布】
黑胁啄花鸟分布于婆罗洲北部、西部、中部和东南部的高海拔地区,重要区域包括沙巴的克罗克山脉、基纳巴卢山等,砂拉越的彭里森山、杜利特尔山、穆卢山和巴里奥,以及南加里曼丹的马塔图斯山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