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ack-fronted Flowerpecker
English name:Black-fronted Flowerpecker
Scientific name:Dicaeum igniferum
【简介】
黑额啄花鸟(英文名:Black-fronted Flowerpecker,学名:Dicaeum igniferum)是属于雀形目啄花鸟科啄花鸟属的一种小型鸟类。它们以其鲜艳的红色头部和颈部以及独特的黑色翅膀而闻名,主要分布于印度尼西亚的小巽他群岛,包括松巴哇岛、Komodo、弗洛勒斯岛、Solor、Adonara和Lembata等岛屿。
【外形特征】
这种鸟的体型小巧,全长约为9厘米。雄性黑额啄花鸟的上身颜色从头顶到臀部为暗淡的猩红色,带有紫罗兰光泽,额头、脸部、颈部侧面、肩羽、上翼和尾部均为深紫色或黑色,下巴为白色,喉部和胸部则为猩红色,胸带颜色较深,呈黑色,腹部为白色中央有一条黑色竖线。雌性体色相对较暗,头部呈浅棕色,上身大部分为浅猩红色,下体为白色,部分在喉部和胸带呈浅棕色。而幼鸟的特征则和雌鸟相似,但在臀部有红色,喙部颜色较浅且随年龄增长逐渐变为黑色。
【鸣叫特征】
它们的叫声复杂,一般先上升再下降,声音为 “twitiwee-swit-swit-swoo”,另外还有高音调的“tzeet”声,以及更尖锐的“tsik”音。
【生活习性】
黑额啄花鸟喜欢栖息于低地至丘陵的森林区域,包括天然森林的边缘、次生林、落叶林、沿海灌木林、树木间种植地带以及清空地带,海拔高度从海平面至1730米,常见于低于800米的区域。它们主要以果实、花蜜或寄生植物的花粉为食,通常以单个、成对或者小群体形式出现,有时还会与其他鸟类组成混合物种群一起觅食。
【繁殖习性】
有关它们的繁殖习性的详细信息还相对缺乏。
【外型辨识】
与爪哇啄花鸟相比,红帽和颈项部的红色区域能够帮助辨识黑额啄花鸟。
【保护状况】
根据IUCN红色名录列为无危(LC类),该鸟种分布较广,且数量较多。
【地理分布】
黑额啄花鸟主要分布在印度尼西亚的小巽他群岛,包括松巴哇岛、Komodo、弗洛勒斯岛、Solor、Adonara和Lembata等岛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