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ack-belted Flowerpecker
English name:Black-belted Flowerpecker
Scientific name:Dicaeum haematostictum
【简介】
黑带啄花鸟(学名:Dicaeum haematostictum),属于雀形目啄花鸟科啄花鸟属。主要分布在菲律宾中西部的米沙鄢群岛,包括Panay、Negros和Guimaras岛屿。该种鸟类体型小巧,体长约10厘米。
【外形特征】
黑带啄花鸟上体呈黑色并带有蓝色光泽,下体白色,胸部至腹部有一显著的红色条纹,边缘环绕黑色。虹膜为深棕色或黑色,喙呈暗棕色至黑色,腿则为灰色至黑色。幼鸟上体呈暗灰褐色,颈侧和脸颊亦呈同样颜色,下体呈灰色,虹膜为榛色,下颚基部和上颚基部呈奶油色。换羽中的个体上体呈暗褐黑色,胸前脸颊和颧区无光泽(肩部除外),红色和黑色比成年个体少,主要为灰色,腹部中央略微泛黄,下颚基部呈黄色。
【生活习性】
黑带啄花鸟栖息于森林及森林边缘,也出现在开阔地带、次生林、农田、椰子林和花园。通常围绕着结果和开花的树木活动,觅食范围从海平面至海拔1250米。主要以昆虫、蜘蛛、无花果、果实、花朵、花蜜和花粉为食。单独、成对或小群体觅食,有时还会加入混合物种群。
【鸣叫特征】
该鸟类发出“seet-seet”声,有时会变为颤音,也有“chip”声和快速的叮铃声,以及“chip-seet-seet”后接短暂颤音。
【繁殖习性】
筑巢时间主要集中在3月、8月和9月。巢悬挂在树枝末端或树蕨中,距离地面7至11米。每窝通常只产一枚极淡的绿白色蛋,表面密集覆盖着紫色云状斑点,宽端的斑点较多,并伴有橄榄棕色斑点。
【外型辨识】
该种鸟与红纹啄花鸟相似,但红纹啄花鸟的红色斑块上方为黑色而非下方。在觅食习性和叫声上也有细微区别。
【物种区别】
【保护状况】
根据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评估,该物种被列入无危级别(LC),全球数量估计在10,000至19,999只之间。然而,由于该物种分布范围小且极度碎片化,低地森林和灌木丛清理导致种群迅速减少,其数量正在减少。在Guimaras可能已灭绝,在过去一些地区曾较为常见,例如Negros岛。
【地理分布】
该种鸟类主要分布在菲律宾中西部的多个岛屿,包括Panay、Negros和Guimaras等。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Negros岛的Mt Talinis次生林中,该鸟种数量丰富,也在Panay岛的拟议Central Panay Mountains国家公园和Sampunong Bolo国家公园内多次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