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ufous Bristlebird
English name:Rufous Bristlebird
Scientific name:Dasyornis broadbenti
【概述】
短翅刺莺(学名:Dasyornis broadbenti)是雀形目刺莺科刺莺属的一种鸟类。其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亚西南部和东南部,包括维多利亚州和南澳大利亚的部分地区。拥有三种亚种。
【外形特征】
短翅刺莺体长约为25厘米,体重约为77克。头部为红褐色,尤其是翅膀和冠部,下体为灰褐色并带有斑点,头部还具有一个明显的苍白眼圈。上体呈现橄榄灰色,背部有模糊的浅棕色斑点,臀部和尾部覆羽为纯红褐色,并且尾羽为深褐色,尾羽边缘呈窄红褐色。下颚为白色,喉部和胸部颜色较暗,腹部中央为白色,侧翼和胁部则为橄榄棕色,渐变为更红棕色。
【鸣叫特征】
短翅刺莺的鸣叫声包括一系列轻柔重复的清晰“chit”音符,随后是一段含糊不清的哨声短语。
【生活习性】
短翅刺莺栖息于沿海沙丘和悬崖上的低矮密集灌木丛和荒地,偶尔沿着山谷延伸至内陆40公里的范围内。其偏好低矮而密集植被覆盖的环境,如Myoporum insulare(海岸线分布)和低矮密集的植物。常见于花园、停车场及道路上。
【繁殖习性】
短翅刺莺的繁殖期为每年8月到次年1月。在繁殖期间,它们通常采取单配制,且可能终身配对。雌鸟独自承担筑巢工作,完成后将产下2枚蛋。巢由粗硬的草、苔草、树枝、干叶及纤维根构成,内部铺垫柔软的干草、毛发、根须或羊毛。孵卵主要由雌鸟完成,但幼鸟抚养则由雌雄鸟共同承担。孵化周期为16至21天,而幼鸟孵化出后约需18至21天才会离巢。
【外型辨识】
与其他刺莺种类相比,短翅刺莺体型最大且尾长而渐尖。成鸟与其他刺莺相比,头部呈现富丽的红褐色,而幼鸟相比成鸟颜色更深,且头部缺乏明显的红褐色部分,脸部为黄褐色。
【保护状况】
短翅刺莺的保护现状目前被列为IUCN(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无危(LC)级别。然而,由于农业、居住区开发以及火灾的影响,一些亚种的风险仍然存在,甚至有灭绝的可能。
【地理分布】
短翅刺莺主要分布于澳大利亚,其栖息地涵盖从沿海沙丘到内陆40公里的范围,常见的栖息地包括低矮密集的灌木丛和灌木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