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dochinese Blue Flycatcher
English name:Indochinese Blue Flycatcher
Scientific name:Cyornis sumatrensis
【简介】
印支蓝仙鹟,学名Cyornis sumatrensis,英文名Indochinese Blue Flycatcher。属于雀形目鹟科蓝仙鹟属的一种中等体型鸟类。雄鸟具有独特的橙色喉部和胸部,背部为深蓝色;雌鸟整体呈褐色,带有蓝色调。该物种分布于东南亚,包括南部缅甸、马来半岛、中南半岛以及印尼苏门答腊东北部。
【外形特征】
**雄性:** 印支蓝仙鹟雄鸟的额部至脸颊、耳羽和下巴呈现黑蓝色,头顶和上半身、翅膀上覆羽及尾巴为深蓝色。喉部淡黄色,胸部橙红色,底色为白色。
**雌性:** 印支蓝仙鹟的雌鸟基因变异较大,上部体色为橄榄灰褐色(偶有尾羽同色),下颚和眼先显现淡黄色,胸部较暗红棕色。
**幼鸟:** 幼鸟上身呈现暗灰褐色,头部冠部有黄褐色斑点,背部肩羽有大斑点,面部细纹黄褐色相间,下胸和胁部黄褐色,尾下覆羽白色。
【生活习性】
该鸟栖息于低地和山脚下的干燥林地,包括次生林、树林边缘、竹丛和溪水旁植被,也可见于灌木丛。主要捕食小型无脊椎动物和幼虫,主要成对或单独活动。繁殖时常常加入混群,活动区域及其下部至中部森林层进行觅食,黎明和黄昏活跃。
【鸣叫特征】
印支蓝仙鹟的鸣叫类型多样,包括一系列最多六个的金属颤音及带有滑音的高声调,多数乐句起高落低。“tee-titi-wit-titu-wuu” 和 短促的“tac”或“kak”,类似花啄鸟的“tik-tik”及尖锐的“trrt-trrt”。
【繁殖习性】
印支蓝仙鹟的繁殖季通常为4月至8月,筑巢于岩石壁裂缝、巨石间隙、竹子内部或树干孔洞,材料由苔藓、草、植物纤维和竹叶构成。每窝产卵数量为3-4枚,双亲共同承担育雏责任。巢可能被灌丛杜鹃寄生。
【外型辨识】
印支蓝仙鹟中有记录显示寄生羽螨(学名:Proterothrix cyornis)存在于越南。
【物种区别】
与梯氏仙鹟相似,但印支蓝仙鹟明显特征为橙色喉部颜色更为显著,其雌鸟上身的棕褐色及下身的橙红对比更为明显,从而使它区别于其他蓝仙鹟属的物种。
【保护状况】
IUCN将其列为无危(LC)。然而,泰国和柬埔寨的生态区明显较常见,在马来西亚半岛北部较常见,但塞兰莪州南部数量较少,而在苏门答腊东北部仅有一例记录。
【地理分布】
印支蓝仙鹟分布于南部缅甸、马来半岛、中南半岛以及印尼苏门答腊东北部。种群形态在泰国和南部缅甸分为“indo-china”,南部则为“sumatrensis”,Anamba群岛则是“lampr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