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lobal Bird Index - IOC15.1
Home > PASSERIFORMES > Muscicapidae > Cyornis > Blue-throated Blue Flycatcher
Blue-throated Blue Flycatcher

Blue-throated Blue Flycatcher

English name:Blue-throated Blue Flycatcher

Scientific name:Cyornis rubeculoides

【简介】
蓝喉仙鹟是一种广泛存在于森林生态系统中的小型鸟类,其学名为Cyornis rubeculoides。主要栖息于喜马拉雅山脉至关丹地区的次生林、沼泽林、竹林及公园内的繁茂花园中。

【外形特征】
- 雄鸟:上体深蓝色,尾上部位闪亮,在眼上方有一带浅天蓝色,翼覆羽湛蓝色,内侧飞羽和尾基部呈烟黑色。眼睛周围及耳羽黑色,举颈至胸部深蓝至近乎黑色,下喉至胸部及部分腹部分布橙红色至锈色,腹至臀白色。
- 雌鸟:头部及上体呈现橄榄黄褐色,尾上覆羽及尾部棕色,翼羽持久至偏棕红。眼圈呈现淡奶油色,喉部及胸部呈现奶油橙色,其余部分腹部为白色。

【生活习性】
蓝喉仙鹟常在森林较低层捕食,行动敏捷、善于隐蔽,常在茂密低矮灌木丛中穿行活动,捕食地面或低矮树枝上的飞虫。它们主要栖息于喜马拉雅山脉至关丹地区的森林,包括次生林、沼泽林、竹林以及公园内的繁茂花园,海拔高度从460米至2000米变化。

【鸣叫特征】
蓝喉仙鹟的鸣叫为复调音结合,包含颤音与滑音,在此期间嵌入"tit-it trrt-rrt"式的尖锐声及更长的哨音。它们还会模仿其他鸟类鸣叫,如布朗鹰和灰翅鸫。

【繁殖习性】
蓝喉仙鹟在山崖的洞穴或洞隙及树洞下层处筑巢,用苔藓、草、草叶和草根构成巢。繁殖期为每年五月至七月。通常雌雄鸟共同孵化,孵化期约为11-12天,幼鸟约6月中下旬才会离开巢穴独立生活。

【外型辨识】
蓝喉仙鹟根据地理分布可细分为四种亚种:指名亚种、泰国亚种、越南亚种及缅甸亚种。每个亚种具备独特的地区特征。其广泛分布于印度至泰国地区的森林生态系统中,包括喜马拉雅山脉和缅甸山区。

【保护状况】
据IUCN红色名录,蓝喉仙鹟生存地位归类为无危 (LC)。它们在自然栖息地具备相对广泛的适应性,对环境变化有较强的抵抗力。因此其重要生态、科学及社会价值得到了认可与保护。

【地理分布】
蓝喉仙鹟主要栖息于喜马拉雅山脉至关丹地区的次生林、沼泽林、竹林以及公园内的繁茂花园中。在非繁殖季节时,可见其在印度平原、西部山区、柬埔寨、斯里兰卡及越南等东南亚地区出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