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lobal Bird Index - IOC15.1
Home > PASSERIFORMES > Muscicapidae > Cyornis > Pale-chinned Flycatcher
Pale-chinned Flycatcher

Pale-chinned Flycatcher

English name:Pale-chinned Flycatcher

Scientific name:Cyornis poliogenys

【简介】
灰颊仙鹟(学名:Cyornis poliogenys)属于雀形目鹟科蓝仙鹟属,最初于1879年在西里古发现。

【外形特征】
灰颊仙鹟体型中等到大型,雄雌相似。整体外观朴素,橄榄棕色与灰色交织。脸部以灰色为基调,眼周围有宽阔的浅色带,通过一条暗色喉纹与下巴和喉咙的浅色区隔开。脸颊灰色,眼圈淡黄色。上身体和背部呈橄榄棕色,飞羽边缘有一圈暖色或淡棕色。尾上覆羽与尾羽呈现较深的棕色,胸部和两胁带有淡淡的橙色,腹部为纯白色,与奶油色的尾下覆羽截然不同。虹膜深棕色,喙呈黑色,脚为淡灰至棕色。

【鸣叫特征】
灰颊仙鹟的鸣叫是高音节组成的一系列声音,其中包括连串的咯咯声与刺耳的“tchut-tchut”音。此外,还有刮擦的颤音和重复“tik”音的声音。

【生活习性】
该物种通常栖息于林地,海拔大致在1500米左右。在低温季节,它们可能会转移到开阔地带的灌木丛。食物以小型到中型无脊椎动物为主,如各种昆虫,它们会单独或成对进行活动与觅食,且会在植被层的各个高度间活动。

【繁殖习性】
灰颊仙鹟在4月至6月下旬进行繁殖。双亲共同使用苔藓、树叶、干草及细根营建托盘状或者杯状的巢,通常置于河岸草丛或者岩石空隙中。一窝通常生产3到5个卵,但具体孵化与离巢期资料暂缺失。

【保护状况】
灰颊仙鹟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无危物种(LC)。

【地理分布】
该鸟类广布于自喜马拉雅山脉至缅甸南部,分布区下界包括印度东部和中东部,不丹与尼泊尔也有少量观察记录。此外,它在中国的西藏地区相对常见,在云南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