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lobal Bird Index - IOC15.1
Home > PASSERIFORMES > Muscicapidae > Cyornis > Large Blue Flycatcher
Large Blue Flycatcher

Large Blue Flycatcher

English name:Large Blue Flycatcher

Scientific name:Cyornis magnirostris

【简介】
大蓝仙鹟(学名:Cyornis magnirostris),属于雀形目鹟科蓝仙鹟属的中型鸟类。该物种由英国动物学家爱德华·布莱思于1849年首次描述发表。2005年,美国鸟类学家帕梅拉·C·拉斯穆森等将其视为独立物种,并在2009年由奥地利动物学家斯文·C·伦纳进一步确认其作为独立物种的分类。

【外形特征】
雄性大蓝仙鹟具有冷蓝灰色的头部,顶冠和眉纹延伸至耳羽上方,眼睛周围、脸颊和部分耳羽呈现出黑带状,与深蓝色的头冠显出对比。雄鸟上体广披深蓝色,并带有明显的紫罗兰色调,翅膀和尾羽深色并带有蓝色边缘。喉咙和胸部长有橙红棕色,逐渐向下延伸至腹部。下腹部分为白色。
雌鸟的上体整体为灰褐色,冠羽处于较暗的铅灰色状态,背部呈深褐色,臀部、尾部及飞行羽边缘饰有强烈赤褐色。头面部特征包括淡黄褐色的眼环、黑色面颊以及上嘴喙铰处橙棕过渡至脸部的色带,下颏与喉部部位整体呈淡赤褐色色调,其腹部部分毛羽与雄鸟类似且底色较为相似。
幼鸟外观轮廓线与雌鸟相似,但羽色更加深,具较强的赤褐色点斑,喉咙与胸部均为深黄,带有暗色横斑且腹部、臀部为米白色,带有浅暗色条纹和斑点。

【鸣叫特征】
大蓝仙鹟的鸣叫声是一串悦耳的颤音伴随较为粗糙的音符,这种鸣叫声与分布于其他岛屿的亚种类似,但较为独特,每句中音符数量较少且鸣唱时间更为持久。此类别下的详细鸣声特征研究尚待进行。

【生活习性】
该物种栖息于喜马拉雅山脉东部的森林地带,繁殖季节时北移至缅甸北部予以栖息觅食。大蓝仙鹟主要以小型昆虫为食,如蜘蛛、蠕虫、甲虫等,通常成对在一起觅食,非繁殖季节则独自行动。狩猎地点多发生在森林的低矮和阴暗区域,等待无脊椎动物经过。

【繁殖习性】
该物种的幼鸟被发现于繁殖季节的6月至7月。然而,有关其繁殖习性具体细节并未得到详细研究与记录。

【外型辨识】
雄性大蓝仙鹟的特征在于橙色的喉咙和显著钩状的下颌,其下体颜色范围也较宽。雌鸟的情况是较为灰暗,且仅在其喉咙部位颜色柔淡,这有助于其与同属下的山蓝仙鹟(Cyornis溥尔格Sykesi)进行区分。

【物种区别】
从喙形、喉部颜色对比度、脚色和整体色调深浅来看,大蓝仙鹟与山蓝仙鹟具有明显的差异。

【保护状况】
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将大蓝仙鹟列为近危物种(NT)。

【地理分布】
该物种繁殖于中国西藏自治区的东南部、印度东北部以及缅甸的北部,迁徙期间会飞往缅甸、泰国和马来半岛等地区的低地栖息。尽管在全球范围内并非濒危,但在印度东北地区相对少见。在缅甸北部的繁殖季节则较为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