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lobal Bird Index - IOC15.1
Home > PSITTACIFORMES > Psittaculidae > Cyclopsitta > Double-eyed Fig Parrot
Double-eyed Fig Parrot

Double-eyed Fig Parrot

English name:Double-eyed Fig Parrot

Scientific name:Cyclopsitta diophthalma

【简介】
红脸果鹦鹉,亦称双眼无花果鹦鹉(学名:Cyclopsitta diophthalma),属于鸟类中少数几种体长仅约14厘米的鹦鹉之一。该隶属鹦形目长尾鹦鹉科无花果鹦鹉属,特有红色和蓝色面部标志。

【外形特征】
红脸果鹦鹉体型较小,大约13至16厘米长,重25至56克,翼展25至28厘米。其特征为上身呈绿色,下身黄绿色,头部顶部至耳区为红色,共分为几个颜色带:眼前方有淡蓝区域,逐渐变为绿色;头顶红色与橙色逐渐变化为绿色;喙基至耳区红色,边缘橙色。胸部两侧和胁部黄色,翅膀内侧有红色部分,飞行时可以看见翼折线呈黄色。雌鸟脸颊与耳区下方为淡粉色。幼鸟的羽毛颜色与成年雌鸟类似,年轻雄鸟在14个月左右时获得成年羽毛。

【生活习性】
红脸果鹦鹉生活在低地和山地的雨林及其边缘地带,包括河流边的林地、开阔的林地、次生林树林、当地公园、花园等地。主要食物来源为无花果等果实,有时还取食其他水果、花蜜、昆虫幼虫或从树皮刮取的苔藓类植物。通常它们成对或小群活动。

【鸣叫特征】
红脸果鹦鹉以独特的尖锐‘tzeet-tzeet’金属声而闻名,通常在飞行中发出。

【繁殖习性】
繁殖季节在新几内亚为3月至5月,在澳大利亚为8月至11月。在繁殖过程中由雌鸟负责挖掘并入住巢穴,由雄鸟守护。一次产下2-3枚卵,由雌鸟单独孵化。

【外型辨识】
红脸果鹦鹉被分为大约八个亚种,并且有明显的颜色差异。可能最高的分离为勘察半岛(Yarkland)地区的种类,有冰蓝色眼斑和更显著的蓝色翼斑。

【保护状况】
根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的评价标准,红脸果鹦鹉总体属于低危(LC),但北昆士兰亚种和新南威尔士亚种的数量稀少,并面临生存风险。这构成了对其种群健康和可持续存在的严重威胁。

【地理分布】
红脸果鹦鹉主要分布在印尼西部的新几内亚、巴布亚新几内亚和澳大利亚东北部的热带雨林及其周围地带,共计有八个亚种。它们的种群数量估计超过10万只,全球分布范围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