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crowned Parakeet
English name:Red-crowned Parakeet
Scientific name:Cyanoramphus novaezelandiae
【简介】
红额鹦鹉(英文名:Red-crowned Parakeet,学名:Cyanoramphus novaezelandiae)属于鹦形目长尾鹦鹉科长尾鹦鹉属的鸟类。它们原产于新西兰,因其鲜艳的翠绿色羽毛和醒目的红冠而闻名。
【外形特征】
成鸟体长约26至32厘米,体重在50到113克之间。红额鹦鹉的羽毛整体呈绿色,胸部和腹部的羽毛偏黄绿色,前额至头顶呈红色,眼睛后面有一条红色条状羽毛,翅膀的内侧和躯体背部两侧也有红色斑点,而初级飞行羽边缘呈深蓝紫色。幼鸟头部的红色较少,尾巴相对也较短。雄鸟比雌鸟体型稍大。
【生活习性】
红额鹦鹉栖息于新西兰的各种森林环境,包括低海拔和高海拔地区的原生森林,偏好森林边缘和较为开阔的区域。四季饮食有所不同,春季主要吃花蕾和花朵,夏季改为果实,到了秋季则以种子为主,冬季则吃果实和种子。在不同的岛屿,它们的食物来源有所差异。
【鸣叫特征】
红额鹦鹉发出的声音类似于鼻音的合唱声,通常为不连续的爆破音,持续大约1秒,有时可以延长至10秒以上。还有较柔和且节奏感强的鼻音争吵声,和单个鼻音或枯萎音符的声音。
【繁殖习性】
红额鹦鹉的繁殖季节通常在新西兰北部为11月至1月,在南部为10月至12月。它们的巢筑于树洞、悬崖洞穴、岩石裂隙、地面或是密集植被中。每窝通常产5到9枚卵,孵化期为20天,幼鸟需要5到6周的喂养期。研究显示,红额鹦鹉每次繁殖尝试平均产下3.6枚卵,平均孵化出2.5只雏鸟,其中有2.1只能够离巢。
【外型辨识】
红额鹦鹉和黄额鹦鹉及Malherbe's鹦鹉相似,但可以通过其全红色冠和更为低沉的鸣叫声来区分。
【保护状况】
红额鹦鹉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无危(LC),但根据《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红额鹦鹉被列为附录I,表明其为一级保育物种,在新西兰受到《1953年野生动物法》绝对保护。
【地理分布】
红额鹦鹉主要分布于新西兰的斯图尔特岛北部、查塔姆群岛及奥克兰群岛南部,其聚集地包括新西兰本土的森林、灌木丛、草地、森林边缘地带及沿海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