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tham Islands Parakeet
English name:Chatham Islands Parakeet
Scientific name:Cyanoramphus forbesi
【简介】
查岛鹦鹉(学名:Cyanoramphus forbesi),又名佛氏黄额长尾鹦鹉,是新西兰查塔姆群岛特有的稀有鹦鹉。这种中等体型的绿色鹦鹉长约26厘米,特征是头部有黄色冠羽和红色前额带,但红色带不延伸至眼睛。面部侧面呈现鲜绿色,翅膀外侧羽毛为蓝绿色。雄鸟比雌鸟略微大,并且颜色更加鲜艳。
【外形特征】
雄性查岛鹦鹉腹部偏黄,而雌鸟的腹部颜色较为淡雅。该鹦鹉具有长尾,鸣叫声为一种悦耳的、略带鼻音且快速的“neh-neh-neh-neh-neh...”声音。它们还会发出类似于“kreeah”的单一声调哀怨尖叫。
【生活习性】
查岛鹦鹉主要栖息在查塔姆群岛的芒格雷岛和小芒格雷岛上。它们偏好在密集的森林或灌木丛中生活,尤其喜欢在地面觅食,类似鸡一样刨食。其饮食主要包括昆虫、花朵、种子、叶子和果实。春季它们主要食用无脊椎动物、花和种子,秋季则主要食用叶子和种子。这些鹦鹉倾向于定居生活,成对占据领地。
【鸣叫特征】
查岛鹦鹉的鸣叫声为一种悦耳的、略带鼻音且快速的“neh-neh-neh-neh-neh...”声音。它们还会发出类似于“kreeah”的单一声调哀怨尖叫。
【繁殖习性】
繁殖期为10月至翌年3月间,查岛鹦鹉选择枯木或活树的空洞作为巢穴,通常位于死树或腐朽的树干中。繁殖期间,它们变得极具领地意识,驱赶其他鸟类。雌鸟负责孵化,雄鸟则提供食物。每窝通常产卵2至9枚,双亲共同抚育幼鸟。
【外型辨识】
查岛鹦鹉与黄额鹦鹉极为相似,但体型更大、色彩更亮丽、且腹部更黄,同时红色前额带不延伸至眼睛,面部侧面为鲜绿色。与红额鹦鹉相比,查岛鹦鹉缺乏黄色冠羽且缺乏明显的红色眼带。
【保护状况】
IUCN 将其列为易危物种(VU),同时,CITES(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将其列入附录一。在20世纪,该鹦鹉面临高度威胁,但由于实施了包括栖息地管理和外来捕食者控制在内的多项保护措施,其数量已逐步恢复。1930年代,在芒格雷岛几乎面临灭绝的境地,但在控制家畜和外来捕食者(猫和鼠)后,成功重新扩展了种群分布。
【地理分布】
查岛鹦鹉仅栖息于新西兰查塔姆群岛的芒格雷岛和小芒格雷岛上。历史上该鹦鹉曾在附近的皮特岛和查塔姆岛南部出现过,但由于栖息地破坏,种群数量曾大幅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