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lobal Bird Index - IOC15.1
Home > CHARADRIIFORMES > Glareolidae > Cursorius > Temminck's Courser
Temminck's Courser

Temminck's Courser

English name:Temminck's Courser

Scientific name:Cursorius temminckii

【简介】
黑腹走鸻(学名:Cursorius temminckii),又称特明克金鸻,是鸻形目燕鸻科走鸻属的鸟类。该种以红褐色的冠羽及黑色的腹部斑块著称,飞行时展现出全黑的翅膀,是该属中独有的特征。广泛分布于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热带至亚热带草原。

【外形特征】
体长约为19-21厘米,重量为54-82克。上体和胸部呈淡棕色,冠羽显眼的锈红色,眼周有黑色线条,眉纹为白色,并在颈部背侧融合。上腹部红褐色,下腹部则被大块深棕色斑块环绕,腿间显而易见;下腹部为白色。其翼展中,黑色的翼羽与棕色的覆羽产生显著对比,而下翼则完全呈现暗色。喙部呈暗色,基部较浅淡,腿呈灰白色。幼鸟的冠羽呈淡黄色,背部羽毛边缘黑色,形成斑驳效果;胸部呈淡锈色,腹部则为黑色。

【鸣叫特征】
相较其他鸟类,黑腹走鸻被认为声音比较沉默。唯一的已知鸣声为飞行中发出的尖锐金属质感的'err-err-err'或'hert-hert-hert-hert...',音类似生锈的铰链声或小号声。特别是在清晨飞行展示时更为频繁。

【生活习性】
黑腹走鸻栖息在棕榈树、金合欢树稀树草原、短草地、湿地以及休耕农田区域。特别偏好最近烧过的地面,尤其是机场。在环境条件适宜的情况下,它们可以在刚刚经历火灾的草地上快速出现。在分布区与沙色走鸻重叠的区域,沙色走鸻则更偏好更干燥的环境。迁徙期间,最高可达3000米的高度可见到黑腹走鸻。

【繁殖习性】
繁殖主要发生在旱季,9月和10月除外。特别是在塞内加尔,全年均有可能发现其繁殖行为。在刚果民主共和国夏季,幼雏绒羽出现的时间为四月至十月。巢穴通常是在开阔的沙土上用脚挖掘形成的简单浅坑,常位于羚羊粪便附近。每窝产卵量通常为2枚,最少1枚最多3枚。其卵的颜色从奶油黄到白色不等,上有密集的黑色和灰黑色斑点,在25-32.3毫米×21.5-24.8毫米范围内。孵化期为双亲共同承担,孵化期间为印度走鸻相应时间。

【外型辨识】
本物种与其他走鸻属的鸟类相比,黑腹走鸻体型较小,有较深的颜色,特点为红褐色冠羽与背部,以及完全黑的次级飞羽。这有助于区分其与异域的物种。

【保护状况】
IUCN(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系统中,黑腹走鸻分类为“无危”(LC),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并无严重威胁。它是撒哈拉以南非洲最常见及分布最广的走鸻之一,西非的种群至少达到10万只。由于广泛的栖息地适应性和普遍的生活习惯,它是非洲最具适应性的走鸻之一。

【地理分布】
黑腹走鸻广泛分布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具体分布在热带及亚热带草原,包括毛里塔尼亚南部至厄立特里亚东部和索马里西部,贯穿至南非北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