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lobal Bird Index - IOC15.1
Home > PASSERIFORMES > Stenostiridae > Culicicapa > Grey-headed Canary-flycatcher
Grey-headed Canary-flycatcher

Grey-headed Canary-flycatcher

English name:Grey-headed Canary-flycatcher

Scientific name:Culicicapa ceylonensis

【简介】
方尾鹟(英文名:Grey-headed Canary-flycatcher,学名:Culicicapa ceylonensis),是一种属于雀形目仙莺科的鸟类。该物种体型较小,体长约为12-13厘米,体重在6-9克左右。

【外形特征】
该物种的头顶呈现灰色,并微微带有羽冠,特别是其额部通常有深色的眉纹,环绕着白眼圈。上体呈现橄榄绿到黄绿色,而下体则是明亮的黄色。有黑色的飞羽和尾巴,胸到尾下部位呈现为明黄色,侧翼和胁部呈现淡橄榄色。虹膜为深棕色,喙为黑色基部稍微有点粉红色,腿脚呈浅棕至淡黄色。雄鸟与雌鸟的羽毛非常相似,雌鸟体型略微小一些。幼鸟和成鸟形态相近,区别在于翼羽边缘泛有淡黄色,眉纹呈灰色,胸部有轻微绿色覆盖,下体颜色较暗。

【生活习性】
方尾鹟栖息在各种森林环境中,包括成熟的阔叶林、次生林以及林地,通常靠近有溪流的地方。它们广泛分布于低地至山地,高度从北巴基斯坦的1200至1800米,直至斯里兰卡和东南亚的山林区域。繁殖季节方尾鹟在西喜马拉雅地区栖息海平面以上1000米,在东部山脉则低于1800米。在非繁殖期它们会迁徙到更低的海拔区,甚至在竹林、果园等地方也能看到它的身影。

【鸣叫特征】
方尾鹟全年发出响亮尖利的鸣叫声,声音为五音节。比如典型的鸣声为“wi-tu-wi-tu-wee!”或“wi-wuh-wuh-wee!!”。此外,它们还发出一系列快速而高亢的弹跳音符,声音从高到低进行减弱。叫声还包括尖锐的“chilup”、“kitwik”或“chit”等声调。

【繁殖习性】
方尾鹟的繁殖季节在每年的2月至7月,通常每年每对个体能产2次卵。繁殖过程中雄鸟会展示其尾部,同时向雌鸟呼喊以示求偶,这种行为会反复多次。巢通常由雄鸟建造在南印度和斯里兰卡,以苔藓、植物纤维、地衣和蛛丝构成,并会巧妙伪装,以降低被天敌识别的概率。每窝通常有3-4枚卵,孵化及雏鸟培育时间未具体记载。

【外型辨识】
方尾鹟因为其头部特征及下体颜色鲜艳,加之鸟儿体型较小,具有独特的外观特征。

【保护状况】
该物种的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的评估结果为无危(LC),意味着其种群数量稳定且分布广泛。

【地理分布】
方尾鹟广泛分布于从北巴基斯坦到斯里兰卡,再到中国南方、东南亚的各国乃至巴厘岛等地。它们在东南亚的繁殖高度区间为1280至3050米,在马来半岛可能低至65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