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lobal Bird Index - IOC15.1
Home > CUCULIFORMES > Cuculidae > Cuculus > Indian Cuckoo
Indian Cuckoo

Indian Cuckoo

English name:Indian Cuckoo

Scientific name:Cuculus micropterus

【简介】
四声杜鹃(英文名:Indian Cuckoo,学名:Cuculus micropterus),为中等体型鸟类,体长约32-33厘米,分布于印度至东南亚,东北至中国和俄罗斯部分地区,广泛见于印度次大陆、东南亚、中国及俄罗斯等区域。该鸟偏好栖息于森林、林缘和公园地带,孤独且羞涩。属于迁徙性鸟类,冬季时部分印度种群南迁。食物以毛虫和其他昆虫为主,偶尔摄取果实。繁殖时会将卵产于多种鸟类巢中,以此寄生进行繁殖策略,雏鸟会通过将其他卵或雏鸟挤出巢外来确保自身的生存。

【外形特征】
四声杜鹃成鸟上体呈灰色,下体呈灰白色、带有宽黑横斑;虹膜为棕色,眼圈灰至黄色。幼鸟颜色较成鸟暗,头顶、下巴及喉部带有白色标记,与深色的脸部形成对比。雌鸟的喉部较淡,腹部的横纹较窄。

【生活习性】
四声杜鹃栖息于森林、次生林的上层,在树冠上捕捉昆虫。它偏爱疏林地带,偶尔也跨越农田。繁殖季节分布广泛,南至辐条,北至阿穆尔地区。部分印度种群为迁徙性鸟类,其余通常为领土保持性。

【鸣叫特征】
四声杜鹃的鸣叫声独特且响亮,时常引人注意,常被描述为“orange-pekoe”或“crossword puzzle”。

【繁殖习性】
四声杜鹃为巢寄生鸟类,通常将卵产于大苇莺、灰喜鹊、黑卷尾和黑喉石鹃等鸟类的巢中,依靠寄主鸟类孵化并抚养孵化出的雏鸟。寄主巢中的卵或雏鸟通常会被四声杜鹃的幼鸟挤出巢外以获得生存空间。雌鸟会将宿主巢中的卵移除并吃掉。

【外型辨识】
四声杜鹃成鸟上体呈灰色,下体呈灰白色、带有宽黑横斑;虹膜为棕色,眼圈灰至黄色。幼鸟颜色较成鸟暗,头顶、下巴及喉部带有白色标记,与深色的脸部形成对比。雌鸟的喉部较淡,腹部的横纹较窄。

【保护状况】
IUCN将其列为无危物种(LC),但四声杜鹃仍然面临栖息地破坏和气候变化等威胁,需要有效的保护措施来保障种群生存。国家林业局2000年将其列入保护名录。在浙江省,部分亚种已被调出重点保护名单。

【地理分布】
该物种分布广泛,从印度次大陆蔓延至东南亚。从印度东部到朝鲜半岛、越南都能见到其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