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nereous Tinamou
English name:Cinereous Tinamou
Scientific name:Crypturellus cinereus
【简介】
灰穴䳍(学名:Crypturellus cinereus),又称为灰䳍,是䳍形目䳍科穴䳍属的一种鸟类。它们主要分布于南美洲北部的热带雨林区域,包括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圭亚那、苏里南、法属圭亚那、巴西北部和中部、厄瓜多尔东部、秘鲁东部和玻利维亚北部。
【外形特征】
灰穴䳍体型相对较小,体长约为29至32厘米。雄鸟体重一般在355至527克,而雌鸟在512至615克之间。它们的整体颜色为灰褐色或棕色,具体表现在从浅灰棕色到暗褐色和深灰不等。头部侧面和喉部有时略带白色条纹,淡于上部。虹膜为红棕色或黄棕色,喙从灰色到黑色,并带有些粉红色的下颌边缘。跗跖的颜色则从棕色变化到橄榄黄色。性别差异不大,雌鸟略微大一些。幼鸟与成鸟外观相似,但翅膀和尾部有更明显的淡色标记。
【生活习性】
灰穴䳍大多栖息在热带雨林和生长茂盛的次生林地带,沿着溪流和种植园内频繁出现。它们偏好密集的灌木层环境。在秘鲁,常发现于海拔900米以下的地区,而在厄瓜多尔主要在600米以下地带活动,并在委内瑞拉发现于低至200米的海拔范围内。
【鸣叫特征】
灰穴䳍具有独特的鸣叫声,发出清晰且单调的、尖锐的哨声。持续约一秒钟,其间隔大约为五秒钟一次,有时会加速或缩短间隔。尤其是在清晨和黄昏,它们会发出连续的带有颤音的哨声,在委内瑞拉和圭亚那尤为如此。
【繁殖习性】
灰穴䳍在全年进行繁殖,但在8月至10月期间达到高峰。它们不会筑巢,而是在茂密的林地植被中直接产卵。每个繁殖窝通常产二枚卵,颜色从鲑鱼色到深巧克力色不等。
【外型辨识】
灰穴䳍由Temminck于1815年首次命名。
【保护状况】
灰穴䳍在大部分分布区内被认为相对常见,但亚马逊森林的破坏对其栖息地构成威胁。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将这种品种列为低危(LC),意味着它们当前面临的风险较低。灰穴䳍在苏里南较为常见,在委内瑞拉则较为稀有。在秘鲁某些地区,它是猎鸟的主要目标之一。
【地理分布】
灰穴䳍主要分布在南美洲北部的热带雨林区域,包括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圭亚那、苏里南、法属圭亚那、巴西北部和中部、厄瓜多尔东部、秘鲁东部和玻利维亚北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