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lobal Bird Index - IOC15.1
Home > PASSERIFORMES > Fringillidae > Crithagra > Yellow-fronted Canary
Yellow-fronted Canary

Yellow-fronted Canary

English name:Yellow-fronted Canary

Scientific name:Crithagra mozambica

【简介】
黄额丝雀(学名:Crithagra mozambica),又称黄额丝雀、石燕、金青或大金燕,属于雀形目燕雀科丝雀属。该物种原产于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并因观鸟需求引入至毛里求斯、波多黎各、留尼汪、塞舌尔和美国等地。其中学名为Crithagra mozambica,英文名为Yellow-fronted Canary。

【外形特征】
黄额丝雀体型较小,尾部较短,身长约为11-13厘米。成熟雄鸟腹部呈亮黄色,伴有黄色眉毛和颊斑,背部有灰绿条纹,头部亦为黄色,冠及颈部侧部呈现橄榄灰或灰绿色,两翼和尾羽显深色,边缘略带黄色。相较之下,雌鸟的羽毛颜色较为暗淡,面部图案不明显,翼羽和尾羽中只有较窄的黄色边,腹部颜色较浅。雏鸟比雌鸟略显灰色,上体更灰,臀部为黄绿色,翼覆羽的尖端较宽,脸上则为淡黄色且带有轻微的黑色条纹。

【生活习性】
黄额丝雀主要栖息在低地开阔林地、稀树草原、偶尔也有树木的灌木丛、轻型Brachystegia树林、果园边缘,并常常出现在小米田附近和村庄周围的灌木丛及花园。分布区域涵盖了从西非到南非的一些地方,以及撒哈拉南部区域,高度可达到1550米(喀麦隆)、1600米(津巴布韦)、1650-2300米(厄立特里亚)、2000米(布隆迪),甚至2300米(乌干达)。繁殖季节在不同地区有所差异,西非的时间是在5月至11月,而在东非和南部非洲则是全年均可。每棵树上最多可筑3个巢。巢的形状为深杯状,主要由草、植物茎和纤维构成,位于1-8米高的枝桠上。繁殖成功率约为65%左右,平均寿命为2-3年。

【鸣叫特征】
黄额丝雀的鸣叫声大致由一系列快速而高频的时间为“tseeu-tseeu”和“see-woo”的音节构成,类似于传统音乐的乐句,音节重复性较强,响亮悦耳。这些叫声使得它们在笼鸟市场中非常受欢迎。

【繁殖习性】
雌鸟在孵化期会独自孵蛋13-14天,仅由雌鸟完成,雄鸟负责喂养雌鸟,雏鸟的巢期大约是16-24天。每棵树上最多可筑3个巢。巢的形状为深杯状,主要由草、植物茎和纤维构成,位于1-8米高的枝桠上。

【外型辨识】
与其他丝雀亚种相比,黄额丝雀的尾巴短,羽毛更为鲜艳,头部标志更加明显,面部图案独特,臀部鲜黄,并且具有独特的羽毛样式和引人注意的声音特征。它们被分为多个亚种,如C. m. caniceps、C. m. mozambica等。

【物种区别】
主要为C. m. caniceps,主要分布于非洲西部的毛里塔尼亚、塞内加尔和冈比亚至喀麦隆北部;C. m. mozambica,主要分布在肯尼亚、博茨瓦纳、津巴布韦和南非东北部。还有C. m. granti、C. m. tando、C. m. vansoni等。

【保护状况】
黄额丝雀目前分为不同的亚种分布于非洲各地。它们因非法鸟类贸易而成为非洲、欧洲以及北美广泛饲养的笼鸟宠物,造成了严重的生存威胁。演唱和美丽的外表使得黄额丝雀成为鸟类交易中的常客,尤其是在中国非法市场上交易量最大。人工繁殖虽然可以一定程度上满足市场需求,但野外捕捉仍然占了交易的主要部分,对种群数量造成了巨大影响。IUCN分类为LC(无危),然而非法贸易的现状使得它们的实际保护状态仍然面临挑战。

【地理分布】
黄额丝雀广泛分布在非洲撒哈拉南部区域,并被引入至毛里求斯、波多黎各、留尼汪、塞舌尔和美国的部分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