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ack-eared Seedeater
English name:Black-eared Seedeater
Scientific name:Crithagra mennelli
【地理分布】
黑耳丝雀(学名:Crithagra mennelli),主要分布在非洲东部和中南部,包括坦桑尼亚、东安哥拉至津巴布韦南部和莫桑比克南部。它们栖息在低地与较低山地的干燥森林中。
【外形特征】
黑耳丝雀平均体长约13-14厘米,体重约13-17克。成年雄鸟具有独特的面部图案,上额至冠部为黑色条纹,眼睛周围及耳羽呈深褐色或煤黑色。头顶的胆纹与白眉纹形成鲜明对比,胸部有条纹,翅膀和尾巴的主要部分为暗棕色,覆羽有淡色边缘。雌鸟与雄鸟形态相似,但面部颜色较淡,身体上部呈现出更深的棕色。幼鸟与雌鸟相似,翅膀与尾羽有不同程度的黄色或灰色斑纹。
【鸣叫特征】
黑耳丝雀以其悦耳的哨音和颤音闻名,这些声音明显上扬下起伏。除此之外,刺耳的“chu-we-dit”也被记录为它们的叫声。雄鸟常在显示声乐技巧和求偶行为时从高枝上发出这些声音,其求偶飞行的方式则显得独特且具有戏剧性。通常它们会垂直飞行,下降时以曲折的方式滑翔,最后以俯冲的姿态返回栖息地,以此来吸引雌鸟。
【生活习性】
黑耳丝雀栖息的环境多是干燥低矮植被覆盖的区域,如Brachystegia和Baikiaea树林。此外,它们还被观察到出现在Acacia混合林、海岸森林、落叶灌木以及某些人类社区周围。它们的活动具有季节性依赖性,通常在12月至次年4月期间繁殖,繁殖季节可以持续到5月。繁殖地点多选择在距离地面1至9米高处的Brachystegia树冠区域,巢穴通常由苔藓、树枝和羽毛构成,用蛛网固定在一起。夏日前也会有几个小型的游荡和迁移行为,在找觅食区时会成群结队。
【繁殖习性】
黑耳丝雀在12月至次年4月期间繁殖,繁殖季节可以持续到5月。繁殖地点多选择在距离地面1至9米高处的Brachystegia树冠区域,巢穴通常由苔藓、树枝和羽毛构成,用蛛网固定在一起。
【保护状况】
根据IUCN对黑耳丝雀的评估,在保护级别上被列为无危(Least Concer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