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lobal Bird Index - IOC15.1
Home > PASSERIFORMES > Fringillidae > Crithagra > White-rumped Seedeater
White-rumped Seedeater

White-rumped Seedeater

English name:White-rumped Seedeater

Scientific name:Crithagra leucopygia

【简介】
白腰丝雀(学名:Crithagra leucopygia)是雀形目燕雀科丝雀属的鸟类。它们广泛分布在非洲的西部、中部和东部,特别是在萨赫勒地区和苏丹东部的干草原上。

【外形特征】
白腰丝雀体型小巧,体长约10至11.5厘米,体重在8至16克之间。它们具有独特的平实灰褐色外观,特别是白色的臀部和棕色的尾羽。上体淡灰褐色拥有多条暗色条纹,脸部淡灰,眼框旁边略深。翼上覆羽棕色,外缘白灰黄色,主翼尖端呈白色斑点特征,而初级覆羽则为暗棕色至黑色,并带有白边。下巴与喉咙呈现浅黄或灰褐色,胸部有棕色斑点或模糊条纹,下腹部和尾下覆羽白,两胁有灰褐色条纹。虹膜呈深棕或黑色,喙呈淡棕,脚呈浅肉粉色。

【鸣叫特征】
白腰丝雀的歌声具有若干低沉和悦耳的口哨声,加上连续的一串流利颤音,构成其独特的鸣叫声。这些鸣叫声终止于带有颤音的高声‘twee’、‘twee-eet’或‘chuwee’和鼻音的‘jwer’。

【生活习性】
白腰丝雀栖息在低海拔的干燥开阔灌木草原和金合欢灌木丛中。它们频繁出现于旱田边缘、村庄边缘和轻树林地。此类鸟儿主要以小型种子为食,尤其是小米,此外还食用水灵草属(Tridax)、小麦属(Stellaria)、蒲公英属(Taraxacum)和黄狗娃(Senecio consanguineus)种子,以及Galinsoga parviflora芽。白腰丝雀常常活跃于高草丛或开阔的地面觅食,并经常通过拉倒作物茎干来获取果实。

【繁殖习性】
繁殖季节通常在9月至次年3月,其中在尼日尔和尼日利亚南部也观察到了7月至8月的繁殖行为。筑巢则多在1.5至5米高的树外枝细枝上,巢由植物茎、纤维、树叶碎片、蔬菜绒毛、细根和蛛丝编织而成,为紧密的杯状巢。每窝产2至4枚蛋,蛋壳呈现白色并带有蓝或灰调,布满黑或棕斑点。孵化期为12天,16天后幼雏可离巢飞行。

【外型辨识】
白腰丝雀因其显著的白色臀部和简单画样的脸而易于识别。与肯尼亚黄腰丝雀相比,其五官更简洁、识别标志不明显。

【保护状况】
根据IUCN的评估,白腰丝雀目前属于无危物种(IUCN:LC)。但中埃塞俄比亚的小种群自1990年以来便未被记录,这引人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