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uthern Grosbeak-Canary
English name:Southern Grosbeak-Canary
Scientific name:Crithagra buchanani
【简介】
肯尼亚大嘴丝雀(学名:Crithagra buchanani)属于雀形目燕雀科丝雀属的一种大型种子食性鸟类。这种鸟的显著特征包括厚实的粉色喙、橄榄棕色的上体、黄色带条纹的下体,以及黄色的臀部。
【外形特征】
肯尼亚大嘴丝雀体型约14至15厘米长,喙厚大,尾呈略微下凹形状。雄鸟身体部分为绿色偏黄,并带有细暗条纹;喙部边缘呈现深色中心和淡绿或黄绿色边缘,黄色眉纹明显,有时会缺失;眼周、颊部和耳羽的颜色与头顶相同或略暗;黄色臀部和尾上覆羽带有绿色调;尾羽为深棕色,外侧羽毛边缘带有绿色;上翼覆羽为深棕或黑色,并带有黄色边缘;飞羽为深棕色,边缘为黄色。雌鸟的外观与雄鸟类似,但上体颜色更暗或呈褐色,下体颜色较浅,并带有更明显的条纹。幼鸟的具体特征尚不明确,不过鹅棕色的面部和带有更浓厚条纹的上体就是其显著特征之一。
【鸣叫特征】
该鸟类鸣声清脆,多变,能够模仿其他不同种类的鸟鸣。最常见的鸣叫声是滑音“sreeyu”。
【生活习性】
这种鸟类多栖息于低地干燥的荆棘灌木丛和金合欢草原,也常现身于Commiphora灌木丛以及退化或过度放牧的草地。肯尼亚大嘴丝雀通常以对或小群体活动,通常在干旱的沟渠附近巡查,然而在非繁殖季节,其活动范围会有所改变。它们的食物包括草籽、杂草籽及成熟的金合欢果实,觅食地点多在植被较低的位置或地面上。
【繁殖习性】
它们喜独居繁殖。雄鸟和雌鸟协作,建造扁平平台状或碟状的巢,使用细根、小树枝、植物绒毛以及蛛丝构成。它们将巢搭建在低处的树干或者枝杈上。产卵为4至5颗色淡偏蓝的小蛋,带有小紫黑色斑点和淡色细线。
【外型辨识】
肯尼亚大嘴丝雀的特征使之与硫黄丝雀截然不同——因为前者有着更大的喙和较显眼的黄色臀部。相较于北厚嘴丝雀,肯尼亚大嘴丝雀的脸部线条较为简单,臀部颜色较暗,而下体的黄色则延伸到尾下覆羽。与硫黄丝雀相比,肯尼亚大嘴丝雀体型偏大,羽毛颜色更浅,面部图纹不突出,背部条纹更为显著且侧面有轻微的黄色斑纹,喙色较淡。
【物种区别】
肯尼亚大嘴丝雀的特征使之与硫黄丝雀截然不同——因为前者有着更大的喙和较显眼的黄色臀部。相较于北厚嘴丝雀,肯尼亚大嘴丝雀的脸部线条较为简单,臀部颜色较暗,而下体的黄色则延伸到尾下覆羽。与硫黄丝雀相比,肯尼亚大嘴丝雀体型偏大,羽毛颜色更浅,面部图纹不突出,背部条纹更为显著且侧面有轻微的黄色斑纹,喙色较淡。
【保护状况】
根据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肯尼亚大嘴丝雀的保护状况被评为无危(LC)。
【地理分布】
该鸟类主要分布于非洲的肯尼亚南部以及坦桑尼亚北部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