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lobal Bird Index - IOC15.1
Home > MUSOPHAGIFORMES > Musophagidae > Crinifer > Bare-faced Go-away-bird
Bare-faced Go-away-bird

Bare-faced Go-away-bird

English name:Bare-faced Go-away-bird

Scientific name:Crinifer personatus

【简介】
棕脸灰蕉鹃是一种属于蕉鹃科灰蕉鹃属的鸟类,主要分布在埃塞俄比亚、乌干达、肯尼亚、坦桑尼亚等地。这种鸟类生活于各种林地环境,如开阔林地、风景树丛、河岸植被以及种植园中,海拔高度介于1360至1850米之间。

【外形特征】
棕脸灰蕉鹃的突出特征是面部自前方至眼后部以及喉部裸露无羽毛,呈现出棕色。头冠和前额呈现出亮眼的灰绿色。背部、翅膀和尾巴为烟灰色,基色中带有轻微的鳞状斑纹。腹部上半部分为深粉棕色,逐步变为绿棕色在尾部下覆羽。幼鸟则呈现出羽毛蓬松与下额头冠色深的特点,体色比成鸟更加柔和,鸟类的新鸟阶段在羽毛上展现得较为独特。

【生活习性】
棕脸灰蕉鹃在白天活动,并且有强烈的领地意识,通常以成对的形式进行活动。它们在地面上觅食,主要以金合欢树及其嫩枝、花和果实为食,也食昆虫,特别是白蚁,进一步改善其饮食结构。

【鸣叫特征】
棕脸灰蕉鹃发出声音正好模仿了羊群的“go-ah, go-ah”叫声,声音响亮且清晰,这种叫声常被其他同类鸟类回应,营造出类似人类笑声的氛围。

【繁殖习性】
繁殖季节因地区不同而异,例如在乌干达南部时间为5月至10月,而在坦桑尼亚为5月至10月,再如马拉维北部为10月。每对羽毛明显的棕脸灰蕉鹃会在金合欢或顶部浓密位置的树梢上筑巢,产下的卵通常是2到3枚。孵化期大约为28天,然后在接下来的几周内,雏鸟会逐渐有能力独立行动并在此后完全脱离巢穴。

【外型辨识】
棕脸灰蕉鹃面部自前方至眼后部以及喉部裸露无羽毛呈棕色;头冠和前额灰绿色;背部、翅膀和尾巴烟灰色带鳞状斑纹;腹部上半部分深粉棕色渐变为绿棕色在尾部下覆羽。幼鸟则呈现出羽毛蓬松与下额头冠色深的特点,体色比成鸟更加柔和。

【物种区别】
对比其他同族鸟类,如白腹灰蕉鹃和黑脸灰蕉鹃,后者胸前带有白色颈圈,翅膀和尾部缺乏白色。与同域分布的Criniferoides leucogaster和Corythaixoides concolor相比之下,前者全身灰加白条纹,后者的上腹部为白色,且翅膀和尾部黑白相间。

【保护状况】
据2016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棕脸灰蕉鹃被列为无危(LC)物种。种群数量当地有所下降,但是没有证据证明种群数量的显著下降或者重大威胁存在。因此,目前认为该物种的种群数量是稳定的。

【地理分布】
棕脸灰蕉鹃的地理分布区域较大,从埃塞俄比亚到东非的多个国家。这一区域包括乌干达南部、坦桑尼亚、肯尼亚以及马拉维北部等地,都有它活动的痕迹。这种鸟类在自然界中的分布体现了适应性强且环境多样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