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at Blue Turaco
English name:Great Blue Turaco
Scientific name:Corythaeola cristata
【简介】
蓝蕉鹃(*Corythaeola cristata*)是蕉鹃目蓝蕉鹃科下的唯一一种鸟类。最早由法国鸟类学家路易·皮埃尔·维埃约于1816年描述,因头部长有显著的黑色羽冠而得名。
【外形特征】
成年蓝蕉鹃体长约70至75厘米,体重约为800至1231克。其突出的灰蓝色羽毛,特别是背部和翅膀,使其在蕉鹃科中独一无二。头部有一约10厘米高的蓝黑色竖立羽冠。腹部由黄色逐渐过渡为深棕色,尾巴宽阔长条,末端黑色,尖端淡蓝,显示出鲜明的对比。嘴部黄色,顶部红色,眼睛深红色,包围着黑色的眼周皮肤。腿和脚为黑色,脚底淡黄。幼鸟的颜色较暗,羽冠较小。
【生活习性】
蓝蕉鹃主要栖息于低地、中间层及山地雨林,以团体形式生活,通常每组6至7只。它们在不同的大树上建巢,全年维护领地,食物主要是果实,也包括芽、嫩叶和花等植物部分。最为偏好多种Musanga等果实。
【鸣叫特征】
蓝蕉鹃发出两种独特叫声,一种是深沉的“jeeeow”声,另一种是连续的“kok”音,时而混合。叫声有助于识别个体和保护领地。
【繁殖习性】
繁殖季节因位置而异,例如尼日利亚在5月,喀麦隆则为不同的多个时间段。巢建在8至25米高的树顶上,通常为2枚蛋,孵化期为29至31天。繁殖时,常常由一对鸟组成的小团队共同维护领地。幼鸟在27至33天可达短距离飞行能力,并在31至38天离巢,亲鸟会持续照顾直到45天左右。幼鸟有四种不同的羽色阶段,每次的羽毛颜色变化约相隔十天左右。
【保护状况】
蓝蕉鹃在大部分区域数量稳定,但在特定地区如尼日利亚由于森林砍伐而数量减少。非洲一些地区由于食用喜好,蓝蕉鹃遭到猎捕。尽管如此,这个物种在大部分区域较为普遍,因栖息地范围广阔并未面临明显威胁。在塞拉利昂等地,它们数量依然庞大。在加纳,该物种被列为《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的三类保护等级。
【地理分布】
蓝蕉鹃广泛分布于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的热带雨林地区,从几内亚比绍至肯尼亚西部、坦桑尼亚西北部以及安哥拉北部。在西非的森林地区和峡谷间,该物种是非常常见的鸟类,它们遍布原生林和较老的次生林,最高可达海拔250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