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bellied Cuckooshrike
English name:Bar-bellied Cuckooshrike
Scientific name:Coracina striata
【简介】
斑腹鹃鵙(学名为Coracina striata),是一种属于雀形目鹃鵙科鸦鹃鵙属的鸟类。该物种广泛分布于东南亚、菲律宾群岛、苏门答腊和婆罗洲等地。
【外形特征】
斑腹鹃鵙具有固定体长范围24-32厘米,平均体重在98.2-128克之间。雄性成鸟整体呈现深铅灰色,仅眼眶周围为黑色,而翅膀和尾巴则显得深色。腹部和臀部的颜色略淡。雌性的头部及背部偏暗灰色,下背部至尾上覆羽有明显的黑白条纹,翅膀和尾巴为黑色,腹部有明显的黑白交替条纹。幼鸟特征明显,拥有细腻的黑灰和淡褐色条纹,翅膀和尾部边缘呈现黄白色。
【生活习性】
它们栖息于各种多变的森林环境,从低地到海拔中高层的地方均有发现,包括低地森林、丘陵森林边缘、湿地密林、次生林及灌木丛。此外,它们也适应于橡胶种植园和椰子种植园。主要以昆虫为食,例如蜻蜓、甲虫及鳞翅目幼虫为主。
【鸣叫特征】
斑腹鹃鵙的鸣声为清晰而响亮的刮噪,通常是一系列下行音调组成的鸣叫,可以听到诸如"klee kleep"、"keeuk-keeuk"、"sic sic sic"、"tliu k'liu"和"kuikuiukuiu"等不同的鸣叫声。
【繁殖习性】
繁殖季节见于4月至5月,巢结构由苔藓、枯枝、老叶、地衣以及根须组成,并可能包括有土块。通常这类巢位于树木的1-21米处的树干或树枝上。通常每巢有2枚蛋,蛋壳呈现淡灰底色,散布淡紫色和咖啡色斑点。孵化主要由雌鸟负责。
【外型辨识】
斑腹鹃鵙显著的条纹是最主要的辨识特征之一,且雌雄个体在条纹存在与否和深浅程度上有区分。不同亚种间更进一步地展现出大小、色彩以及条纹分布的差异。现有14个亚种,其中一种(C. s. cebuensis)在宿务岛已灭绝。
【保护状况】
斑腹鹃鵙被IUCN评估为无危物种(LC),即便其种群数量因栖息地破坏而有所下降,但下降速度并不快,表明其有足够的时间适应环境变化。然而,在泰国-马来半岛地区,该物种却面临愈加严峻的生存威胁,评估等级被列为易危物种。
【地理分布】
该物种分布在广阔的东南亚及附近岛屿地区,既包括中南半岛上的缅甸、越南、老挝、柬埔寨等地,也包括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和香港、海南岛以及台湾省等地,此外,其范围更延伸至菲律宾群岛、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爪哇和巴布亚新几内亚等地。然而,新加坡曾经见证了此物种的部分灭绝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