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ite-bellied Cuckooshrike
English name:White-bellied Cuckooshrike
Scientific name:Coracina papuensis
【简介】
白腹鹃鵙(学名:Coracina papuensis),又称白胸cly…Cuckooshrike,分布在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巴布亚新几内亚和所罗门群岛等地。该物种栖息于亚热带或热带湿润低地森林、红树林以及湿润山地林等环境。
【外形特征】
雄性白腹鹃鵙拥有浅灰色的头部及背部,髋部颜色较为浅淡;该鸟种前额间有一狭窄的黑色带,至眼后延伸形成一条黑色带状图案,两眼周围形成明显对比,称之为“面罩”。其上体主要呈灰白色,腹部和喉咙则大部分为纯白色。大翼覆羽边缘较浅灰,而翅小羽和初级覆羽呈黑色,边缘白色;次级飞羽与主翼羽外缘为灰白色。尾巴中间两根尾羽颜色略淡。雌性面罩则更接近烟黑色,年幼白腹鹃鵙则脸部羽毛呈灰色,背部和前胸有棕色和白色斑点。
【鸣叫特征】
白腹鹃鵙鸣叫声尖锐,通常表达为两音节的“whee-eeyu”或“wee-yeer”重复声,有时会有类似鹦鹉般的鸣叫,以及风铃般的杂乱长串音符,散发出“kisseek”或“ker-serk”急躁呼叫声。
【生活习性】
这种雀鸟适应于多种生境,包括灌木丛、桉树林、河岸森林、雨林、滨海森林、森林外缘、次生林、红树林、热带种植园、林地农田和郊区花园。主要活动于低海拔地区,其中栖息地海拔不超过800米。大多数情况下为留鸟或定居者,虽然在澳大利亚干旱季节,可能会出现局部迁徙现象,并偶尔出现在托雷斯海峡的岛屿。
【繁殖习性】
白腹鹃鵙筑巢过程由雌雄共同参与,使用细枝、树皮、草等材料,用蜘蛛网加固,加以苔藓作为装饰,通常安置在距地面约7至10米的离支点树枝上。每巢产卵量1至3枚,双方负责孵化和育雏,孵化周期为21-22天,雏鸟在22天左右离开巢穴。
【外型辨识】
白腹鹃鵙特有浅灰色和白色羽毛以及独特的黑色面罩使其在同类物种中别具一格。此物种栖息地广泛,主要生活在低海拔和森林边缘区域,卵育期间非常亲密合作。
【保护状况】
白腹鹃鵙已被列入2009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名录中的LC(无危)级别。
【地理分布】
白腹鹃鵙广泛分布于澳大利亚、印尼尼西亚的摩鹿加群岛、巴布亚新几内亚的俾斯麦群岛和所罗门群岛。本物种常见于澳大利亚的北部和东部区域,例如西澳大利亚州的北部、北领地、昆士兰州、新南威尔士州、维多利亚州和南澳大利亚州东南部等地;同时在巴布亚新几内亚和所罗门群岛有较多发现。尽管数量较为丰富,但其栖息在华莱士区包括帝汶岛、苏门答腊及爪哇岛以东,如苏拉威西岛的一些地区更为稀少,仅偶尔在东华莱士地区被观察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