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ite-rumped Shama
English name:White-rumped Shama
Scientific name:Copsychus malabaricus
【简介】
白腰鹊鸲(学名:Copsychus malabaricus),又称长尾知渣或长尾四喜,是一种属于雀形目、鹟科、鹊鸲属的小型鸟类。其分布范围广泛,主要分布在印度、东南亚及中国南部,同时在夏威夷群岛和台湾作为外来物种存在着。
【外形特征】
白腰鹊鸲体长约20-28厘米,最显著的特征为雄鸟的头部、背部呈蓝黑色并带有光泽,腹部为鲜亮的栗红色,而雌鸟则为灰褐色。这样的颜色对比使它们在栖息环境中更加明显。尾部是白腰鹊鸲的一大特点,长达约7厘米,尾部高跷且呈凸尾状,部分尾羽末端具有明显的白色斑点。
【生活习性】
白腰鹊鸲偏好在热带森林、竹林或次生林中生活,尤其钟情于林冠边缘、行道树旁或稀疏的草原。它们擅长鸣叫,特别是清晨和黄昏时,雄鸟会竖起尾巴,鸣声悠扬,口哨般清晰悦耳,而且往往混合其他鸟类的叫声,异常独特。
【鸣叫特征】
白腰鹊鸲以其优美、多变的鸣声著称。尤其是雄鸟在清晨或黄昏时分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声音常常包括与其他鸟类的混响。
【繁殖习性】
繁殖季节通常在4月至6月。白腰鹊鸲选择天然树洞或适当的空隙筑巢,主要利用草茎、树根、竹叶等材料来搭建巢穴。每窝一般产卵4-5枚,为淡黄色或白色上带红点。孵化周期持续约12-13天,雌鸟承担全部筑巢及孵化责任。幼鸟出壳后成长迅速,但初次飞行一般要等到一周多一点。
【外型辨识】
白腰鹊鸲体长约20-28厘米,最显著的特征为雄鸟的头部、背部呈蓝黑色并带有光泽,腹部为鲜亮的栗红色,而雌鸟则为灰褐色。这样的颜色对比使它们在栖息环境中更加明显。尾部是白腰鹊鸲的一大特点,长达约7厘米,尾部高跷且呈凸尾状,部分尾羽末端具有明显的白色斑点。
【保护状况】
由于大量被捕捉饲养为笼鸟,一些地区的白腰鹊鸲数量有所下降。然而,其广泛的分布和适应性强的繁殖习惯确保了它们总体上的生存状况稳定。根据IUCN的评估,白腰鹊鸲被列为无危物种(LC)。
【地理分布】
最初发现于印度西南部马拉巴尔,之后广泛分布于东南亚地区。自1931年引入夏威夷群岛之后,它已经成功适应并定居下来,同时被有意地引种到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