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estnut-crowned Gnateater
English name:Chestnut-crowned Gnateater
Scientific name:Conopophaga castaneiceps
【简介】
栗顶食蚊鸟(英文名:Chestnut-crowned Gnateater,学名:Conopophaga castaneiceps),属于雀形目食蚊鸟科食蚊鸟属。其主要栖息地为南美安第斯山脉的云雾森林地区,从哥伦比亚至秘鲁中部均有分布。
【外形特征】
栗顶食蚊鸟的雄性特征明显:头顶呈现出橙红栗色,冠羽与颈部为灰褐色,带有淡淡的棕色调,背部是棕色。翼覆羽尖端则略呈橙色。脸部及下体为暗灰色,两胁和下腹部带有橙棕色。雌鸟头部及胸部主要为橙红栗色,而喉部和腹部则呈白色。两性均有一束位于眼后的白色羽毛,通常隐匿,但鸟类在兴奋时会立起此羽毛簇。其平均体重约为27.6克,体长在13至14厘米之间。
【生活习性】
该物种偏爱生活在热带雨林和亚热带雨林的中高处,尤其喜爱森林内部的开阔地带,如倒伏树木区或重新生长期的山体滑坡处。活动范围集中在海拔1000至2000米的区域,但在一些地方的分布范围较低,如哥伦比亚和厄瓜多尔的部分区域,可能降至500至600米;反之,在秘鲁南部则有记录表明其可以适应高达约2200米的海拔环境。在如厄瓜多尔南部泰扬特萨和秘鲁东南部库斯科-马努公路附近的地区,栗顶食蚊鸟通常与其他同属物种共存。此鸟为留鸟,以地面上或接近地面的落叶层中的节肢动物为主要食物来源。
【鸣叫特征】
栗顶食蚊鸟的鸣叫声类似蛙鸣,伴有双音节节奏。鸣声频率在3至4千赫范围内,起初缓慢且微弱,随后渐增大且加快,最终回落到最后平稳的音符。叫声还包括尖锐的'zhiek!'和较为低沉的'schek'声。
【繁殖习性】
在哥伦比亚,2月份曾经观察到筑巢现象,鸟巢位置大致在距地面约0.8米的隐蔽处。该物种的繁殖季节大致在三月至六月,于哥伦比亚中央安第斯山脉期间已观察到鸟处于繁殖状态。而具体领土宽度的信息尚不完全,大约在一两百米标定范围的趋势下,对于更详细的繁殖行为了解还不充分。
【外型辨识】
栗顶食蚊鸟是区分于其他食物蚊鸟科成员的典型物种,区别在于其明亮的栗色头顶以及雄性特征性的短距离觅食羽毛簇。尽管其分布范围广泛,但逐渐变稀少且在特定区域易被忽视。
【保护状况】
栗顶食蚊鸟的保护级别列为IUCN无危(LC)类别。尽管在特定区域较为常见,但在其它地方的数量分布较为稀散。例如,其在厄瓜多尔北部苏马科山每公顷的鸟对数估计为一对;在秘鲁的马努国家公园及生物保护区中的数量则较为稀少。此鸟能够从森林开口中受益,无论是自然形成的还是人为造成的,这些开口活动使得植被更加密集。
【地理分布】
此种鸟类主要分布在南美洲安第斯山脉的热带和亚热带雨林中。具体分布范围包括哥伦比亚西部和东部斜坡,厄瓜多尔,以及秘鲁东部斜坡的地区。在南美国家,它们的分布涉及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圭亚那、苏里南、厄瓜多尔、秘鲁、玻利维亚、巴拉圭、巴西、智利、阿根廷、乌拉圭以及马尔维纳斯群岛(即福克兰群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