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lobal Bird Index - IOC15.1
Home > CUCULIFORMES > Cuculidae > Coccycua > Ash-colored Cuckoo
Ash-colored Cuckoo

Ash-colored Cuckoo

English name:Ash-colored Cuckoo

Scientific name:Coccycua cinerea

【简介】
灰美洲鹃(英文名:Ash-colored Cuckoo,学名:Coccycua cinerea)是鹃形目杜鹃科小棕鹃属的一种鸟类,分布于南美洲的多个地区。

【外形特征】
灰美洲鹃体长约25厘米,体重45克。成鸟上身呈棕色灰色,尾羽棕色且边缘整齐;下体白色,喉部和胸部较淡呈灰褐色,腹部微微带有黄褐色,翼下覆羽淡黄褐色,尾羽下方有明显的白色尖端。幼鸟的体色略有不同,上体带有红褐色,尾羽棕色且近端有细黑条纹,未见白色尖端。喉部和胸部则为灰白色。

【生活习性】
该物种栖息于多种环境,如灌木林地、查科灌木丛、热带落叶林、河流附近的森林和河岸森林,高度可达900米。其食谱主要为昆虫及其幼虫。繁殖期间,灰美洲鹃筑巢于灌木或树上,巢为扁平的椭圆形平台,由枝条和树叶构成,内部装饰着叶子。

【鸣叫特征】
灰美洲鹃发出一系列响亮的‘cow-w cow-w cow cow’声,这与Coccycua americanus的叫声相似,但尾音不会有咯咯声。

【繁殖习性】
每窝产2-4个白色蛋,每枚蛋约25.5 x 19毫米,雏鸟口腔内会有白色乳头状突起,腭部有5枚,咽部周围2对。

【外型辨识】
与近亲Coccycua americanus相比,灰美洲鹃凭借其淡灰褐色的背部、红眼环及尾羽末端的白色尖端而易于区分。

【物种区别】

【保护状况】
在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IUCN)中,灰美洲鹃被评定为无危(LC)。尽管问题不是很严重,但对这些栖息地的关注仍然是必要的。

【地理分布】
灰美洲鹃为候鸟,夏季繁殖于巴西南部的圣卡塔琳娜州和南里奥格兰德州及阿根廷北部(北至里奥内格罗省),冬季则迁至巴西中部及西部、玻利维亚东部和北部、秘鲁东南部和东北部,以及哥伦比亚东南部极小部分。全球范围内,这种鸟类未被列为保护对象,其分布状态相对稳定,但热带低地带种群数量较少,需进一步研究其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