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lobal Bird Index - IOC15.1
Home > PASSERIFORMES > Climacteridae > Climacteris > White-browed Treecreeper
White-browed Treecreeper

White-browed Treecreeper

English name:White-browed Treecreeper

Scientific name:Climacteris affinis

【简介】
白眉短嘴旋木雀(学名:Climacteris affinis),属于雀形目短嘴旋木雀科短嘴旋木雀属的鸟类。它们是琴鸟总科最早分支的后代之一,尽管外表与全球其他地区的旋木雀相似,但并无亲缘关系。主要栖息于澳大利亚中南部的干燥及半干旱林地,是短嘴旋木雀属中唯一适应干旱环境的成员。

【外形特征】
体长约14至16厘米,翼展约22厘米,体重一般为21克。雄鸟成年时上身主要为深灰色,带有棕色的背部和黑色的尾端;面部特征包括黑色的眼纹、白色且逐渐变细的眉纹,耳羽呈黑白相间。雌鸟与雄鸟相似,但眉纹上方有一条淡红褐色的线,上胸部有红褐色及暗白色交替的条纹。幼鸟面部图案较为模糊,喙呈淡灰色。两性均有黑色的喙和脚,眼睛呈深褐色。

【鸣叫特征】
主要叫声为清脆的昆虫类似颤音,有时亦有“叮叮叮”的声响。更多的口哨声则不常见,鸣叫的目的尚不完全清晰,因为它们并不频繁地发出声音。

【生活习性】
这种鸟类主要栖息于干燥及半干旱林地中的老树生长在一起的灌木林中,而不是河流岸的桉树林。大致以蚂蚁为主要食物,辅以蜘蛛、甲虫、蛾、苍蝇、白蚁及各类昆虫幼虫。白眉短嘴旋木雀不仅会爬树,也经常在地面上觅食,主要在倒下的树干,木堆或枯叶中寻找食物,特别是植被茂盛的地方。

【繁殖习性】
繁殖季节大致从西澳大利亚的7月开始,维多利亚则从8月末持续至11月末,但每年可能会有所不同。通常在雨量丰沛的年份里,该物种会尝试进行两次繁殖。繁殖群体由一对配偶组成,偶尔也会有一到三个前一年的雄鸟后代作为帮助者。它们的巢主要由树皮纤维、干草、毛发、羽毛或植物绒毛等材料构成,通常位于树洞或枯枝中,巢通常深8到42厘米不等。在筑巢期间,只有雌鸟孵卵,孵化期大约需要18天。幼鸟在孵化后7天内需要由雌鸟继续照顾,喂食频率平均大约每小时7.3次,直到26天后才会离开巢穴独立生活。

【外型辨识】
白眉短嘴旋木雀与其他短嘴旋木雀相比,如体形较大的褐短嘴旋木雀,腹部条纹更为显著,耳羽呈条纹状但不那么明显,且在地面上活动的时间较少。它们的叫声是独特的“prrrpt”昆虫般的声音,而褐短嘴旋木雀的叫声则较为尖锐,声响要短得多。

【保护状况】
依据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的标准,白眉短嘴旋木雀的保护状态为无危(LC)。

【地理分布】
该物种主要栖息于澳大利亚中南部的特定地区,包括维多利亚州西部和南澳大利亚州东部。分布区域有明显的亚种分化,C. a. affinis分布在斯宾塞湾以东,而C. a. superciliosus则分布在以西。

白眉短嘴旋木雀在澳大利亚特有的7种短嘴旋木雀中占有一席之地。此外,全部7种短嘴旋木雀中,有6种分布于澳大利亚,另有1种位于新几内亚。这种鸟类是琴鸟总科的早期分支,与其他大陆上的旋木雀并无亲缘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