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union Harrier
English name:Reunion Harrier
Scientific name:Circus maillardi
【简介】
留尼汪鹞(学名:*Circus maillardi*)是鹰科鹞属的一种鸟类,生活在印度洋西部的留尼汪岛上。由于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它已被列为濒危物种。
【外形特征】
留尼汪鹞体型约42至55厘米长,在雌鸟和雄鸟之间存在一定性别差异,雌鸟体型比雄鸟大3%至15%。雄鸟具有黑色头部和背部,配以白色条纹。下腹部以及下翼和臀部都是白色,尾部呈灰色,翅膀则为灰色和黑色相间,翼前缘为白色。雌鸟和幼鸟则呈深棕色,臀部为白色,尾巴上则有明显的横纹。雄鸟的眼虹膜呈黄色,雌鸟及幼鸟虹膜则为深褐色,喙基和腿均为黄色。
【生活习性】
留尼汪鹞栖息于海拔300至700米的森林地带,偶尔出现在甘蔗田和草地。其食谱主要包括引入的哺乳动物(如大鼠和小鼠)、小型蜥蜴、青蛙以及腐肉,而过去的主要食物则包括鸟类和昆虫。为了适应林间狩猎,它进化出了宽阔而又圆润的翅膀,以及短趾和长爪的特征。
【鸣叫特征】
留尼汪鹞几乎不鸣叫,但在繁殖季会有零散的鸣叫。它偏好滑翔并进行空中演出飞行,使用广泛的方法捕猎猎物,例如从高空中环形飞行,或沿着地面仔细搜寻目标。
【繁殖习性】
繁殖期通常在每年1月至5月之间。留尼汪鹞的巢通常于地面隐蔽的植被中建造。每次产2至3枚白色蛋,孵化期大约是33到36天,雏鸟会在45至50天后离巢,但雄鸟仍然会继续喂养雏鸟长达两个月之久。
【外型辨识】
留尼汪鹞与马岛鹞相比,体型较小,颜色更深,翅膀和腿部相对较短。
【保护状况】
尽管其法律保护力度渐强,仍面临栖息地破坏、非法捕杀以及鼠药中毒等威胁。1966年,《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开始保护此物种。此外,据科学委员会评估,到2020年,维持其种群稳定的紧急措施已刻不容缓。
【地理分布】
留尼汪鹞属濒危物种,全球仅见于法属留尼汪岛。它首次于1862年被描述,并得名于纪念19世纪的法国植物学家路易·马亚尔。2015年的一项研究确定,其在过去30万至10万年间从马岛鹞分出为独立物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