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stern Marsh Harrier
English name:Western Marsh Harrier
Scientific name:Circus aeruginosus
【简介】
白头鹞(学名:Circus aeruginosus)是鹰形目鹰科鹞属的一种大型猛禽,广泛分布于西欧、亚洲和非洲部分地区。该物种体长通常在48至56厘米之间,翼展达115至130厘米,雄鸟体重400至650克,雌鸟体重550至800克。
【外形特征】
成年雄鸟头部和胸部颜色对比明显,棕色腹部带有片状斑纹。雌鸟颜色相对较暖,胸部有条纹,通常呈现巧克力棕色调。成鸟体长在43至54厘米之间,体重雄鸟405至730克,雌鸟540至960克,翼展范围为115至145厘米。
【生活习性】
白头鹞栖息于广阔密集湿地如芦苇和香蒲植物中,活动于淡水和咸水湿地,也能适应迁徙或冬季的多样化环境。鸟的食谱中包括小型至中型鸟类、啮齿类哺乳动物、鱼类、两栖动物、爬行类和部分昆虫,显示出较强的机会主义进食行为。
【鸣叫特征】
在繁殖季外,白头鹞通常表现为沉默。繁殖季节,雄鸟展示的声音是一种传递距离远的尖锐“whee-ah”或“kweeoo”声,在飞行中传播。极情绪化或惊恐情况下,它们会发出这样的声音:“che-ke-ke-ke-ke-kek”。
【繁殖习性】
白头鹞通常在4月到5月进入繁殖期,有时北欧地区会延迟至6月。它们通常是单配偶制,不过雄鸟有时候会涉及多配偶。巢建在密集的湿地植被中,如芦苇床,大小约为直径60-80厘米,深度不等。雌鸟负责筑巢并孵化卵,孵化期为31-38天,此后雏鸟需再栖居于巢中35-40天。性成熟年龄通常为2-3岁。
【外型辨识】
在初级飞羽与尾羽的特征方面,雄鸟类似白腹鹞的幼鸟,头部更多形成皮黄色,并拥有较少黑色纵纹;而雌鸟及成年亚成鸟与白腹鹞相似,但背部更深棕色,尾羽无横斑,且头部胸部的深棕色纵纹较少,腰背部也无浅色圆点,此外雌鸟的翅膀下侧白色块状较少混有黑暗斑点。
【物种区别】
指名亚种(Circus aeruginosus aeruginosus)、北非亚种(Circus aeruginosus harterti)、马达加斯加亚种(Circus aeruginosus macrosceles)、留尼汪岛亚种(Circus aeruginosus maillardi)。
【保护状况】
白头鹞已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评为无危物种(LC),但列入IUCN红色名录。目前预计全球种群约为50至200万只,种群数量呈现增长趋势。历史上,人类活动如猎杀、农药使用以及栖息地破坏曾导致种群数量急剧减少,禁用如DDT等化学药剂及部分保护措施后,其数量有所恢复。未来,全球变暖引起海平面上升,对繁殖地安全造成了新的威胁。
【地理分布】
白头鹞的繁殖地主要覆盖欧洲、北非、中亚和中东北部地区,它们越冬于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尼罗河谷、印度和中国东南部等地。在中国,它们的繁殖区域集中在新疆西北部及邻近地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