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lobal Bird Index - IOC15.1
Home > PASSERIFORMES > Furnariidae > Cinclodes > Grey-flanked Cinclodes
Grey-flanked Cinclodes

Grey-flanked Cinclodes

English name:Grey-flanked Cinclodes

Scientific name:Cinclodes oustaleti

【简介】
灰胁抖尾地雀(英文名: Grey-flanked Cinclodes,学名: Cinclodes oustaleti),属于雀形目灶鸟科的抖尾地雀属。这种珍稀鸟类主要分布于南美洲的智利和阿根廷西部,尤其常见于中央安第斯山脉的高海拔地区。

【外形特征】
灰胁抖尾地雀的体长约为17-18厘米,体重22-31克,具有一个略微向下的中等长度的喙。成鸟的头部具有淡黄色眉纹,前额点缀黑斑,眼周和耳羽为黑褐色;头顶是深灰褐色,背部、翅膀和尾部为暗棕色;翼尖和翼弯白色,初级飞羽覆羽红棕和黑色相间。胸部带有灰褐色,颈背部有明显的浅色羽轴斑点,腹部则有细短条纹,中心白色;两胁和尾下覆羽为深棕色,带有白色羽尖。虹膜为深棕色至黑色,喙为黑色或角黑色,跗跖和趾黑色。雌雄相似,幼鸟特征未详细描述;不过,三种亚种在颜色上有细微差异:hornensis的上体颜色比指名亚种更深、色彩稍显暗淡,下体偏灰;baeckstroemii的灰色重一些,且在其侧面、胸部以致尾部带有红褐色调。

【生活习性】
这种鸟类栖息在开阔的草地与岩石地带,它的活动范围从海拔200米到4200米不等。它们靠近河流和山间溪流。灰胁抖尾地雀以昆虫和其他无脊椎动物为主要食物来源,还可以在地面上、草丛里面和石头上觅食,通常单独或成对活动。

【鸣叫特征】
鸣唱时发出快速干燥而清脆的颤音,逐渐升高音调,由一连串简短的音节引入。叫声呈干燥的“tsick”。

【繁殖习性】
繁殖季节位于南半球的春季至夏季,通常在十月间开始。其繁殖方式被认为是一夫一妻制,巢穴通常建于河岸或岩石缝隙,巢室以草和毛发铺装。每窝产卵2至3枚,孵化期和育雏的详细情况目前未知。

【外型辨识】
相比大型同类,比如说Dark-bellied和Seaside Cinclodes,灰胁抖尾地雀的体型较小且更活跃,其头部纹路较为显著,胸腹部形状也不同,色调较冷,胸前有白色条纹。与斑翅抖尾地雀有显著的颜色差异,色调更冷一些,胸部条纹更为鲜明。

【保护状况】
灰胁抖尾地雀被列为IUCN无危物种(LC)。

【地理分布】
该物种主要分布于南美洲西岸,具体地含智利的安托法加斯塔地区至麦哲伦海峡,以及阿根廷的门多萨省南部,也在其它包括哥伦比亚、委内瑞拉等国立有冬季迁徙的种群,冬季会迁徙至海岸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