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estnut-winged Cinclodes
English name:Chestnut-winged Cinclodes
Scientific name:Cinclodes albidiventris
【简介】
红翅抖尾地雀(英文名:Chestnut-winged Cinclodes,学名:Cinclodes albidiventris),属于雀形目灶鸟科抖尾地雀属的鸟类。该物种广泛分布于南美安第斯山脉北部,具体包括哥伦比亚北部、委内瑞拉西部以及秘鲁极北部。
【外形特征】
红翅抖尾地雀是一种中等大小的棕色鸟类,体长通常在15至19厘米之间,体重约为36.2克。成鸟的羽毛主要以棕色为主,背部略显暗淡且渗透着更多红褐色调。其中,指名亚种的背部略显暗淡且渗透着更多红褐色调,而heterurus亚种则更为显著地呈现出亮红褐色的尾羽外侧。
【生活习性】
红翅抖尾地雀主要栖息于高海拔处的草甸和干燥山地灌木丛。常见地点通常位于海拔3200至4300米的高度,有时观察到它们栖息于5000米以上的位置。它们倾向于选择靠近水源的环境,比如沼泽、溪流附近,也常常在人类居住区附近发现它们的存在。
【鸣叫特征】
红翅抖尾地雀主要展示一种短暂而尖锐的高音颤音作为其主要鸣叫特征。此音通常源自雄鸟,甚至在空中展示或翱翔中也能听到,并且经常会伴随着拍打翅膀的动作。求偶或展示飞行时所发出的叫声为密切相连的“tsip”、“tseep”,蕴含着激情与活力。
【繁殖习性】
红翅抖尾地雀的繁殖季节一般发生在不同范围内,尤其是在厄瓜多尔,这一时间段可从5月持续到次年的1月初。成鸟每次产卵量一般为两枚,卵的大小约为26.7至26.8毫米×20.2毫米。巢穴由根、苔藓、地衣、羽毛和兔毛构成,营造一个相对温润隐蔽的环境来孵化两枚白色的小卵。
【外型辨识】
红翅抖尾地雀的独特之处在于与众不同的翼纹颜色,以及与其他相似的nego鸟种(例如:粗嘴抖尾地雀,斑翅抖尾地雀和淡翅抖尾地雀)不同的尾羽。可以以此特征进行区分。
【保护状况】
目前红翅抖尾地雀作为一个物种仍然稳定存在并且分布广泛,被IUCN评估为无危(LC)。然而,在哥伦比亚某些地区,它们的分布可能会受到一定限制。尽管其栖息地在很多地方的人为干扰相对较少,但在一些高海拔地区,由于放牧活动的影响,这些地雀种群可能会受益于这些环境变化。
【地理分布】
红翅抖尾地雀广泛分布于南美安第斯山脉北部,具体包括哥伦比亚北部、委内瑞拉西部以及秘鲁极北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