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ack-headed Gull
English name:Black-headed Gull
Scientific name:Chroicocephalus ridibundus
【简介】
红嘴鸥(Chroicocephalus ridibundus,英文名:Black-headed Gull)属于鸻形目鸥科彩头鸥属,即邮递鸟科。它是一种体型较小、色彩鲜艳的候鸟。被称为“水鸽子”,常聚集在湿地、海边以及农田地区,并有时形成数千只的大规模群体。它们通常繁殖于中国的西北部和东北部湿地,并在冬季迁往东南亚等地。
【外形特征】
红嘴鸥体长37至43厘米,翼展94至110厘米,体重195至325克。繁殖季节里,头呈深巧克力棕色至近黑色,眼睛周围有白色新月形纹,颈部白色;腹部、背部、次级飞羽和内侧初级飞羽为灰色或白色,尾部白色。喙和腿呈现深红色和橙黄色,眼睛为深棕色。非繁殖季节时,幼鸟背部呈斑驳的棕色,冬季转为浅灰色。
【生活习性】
红嘴鸥分布广泛,在北美的东北部及欧洲许多地方均有发现。它们栖息于沿海、河流、湖泊等水域,并常集群活动。主要食物来源包括鱼、虾、昆虫和软体动物,也靠人类丢弃的食物残渣生存。繁殖季节期间,它们会转向群体游荡在同一区域以觅食或捕食,发出尖锐的声响或嘈杂的叫声。
【鸣叫特征】
红嘴鸥在繁殖季节中常发出尖锐的声响或复杂的带有旋律的'krreeaarh'或类似音。
【繁殖习性】
红嘴鸥在中国主要繁殖于西北部的天山地区和东北部湿地,冬季则迁至中国东部及北纬32度以南的湖泊、河流及沿海地带。产卵数量通常为3枚,孵化期约在20至26天。
【外型辨识】
红嘴鸥体型较小,翼尖无明显白色斑点,区别于弃鸥和棕头鸥等其他类似鸥属种类。弃鸥较大且黑眼睛;棕头鸥也较大且淡黄色眼睛。红嘴鸥的这些特征有助于其在外形上与上述鸟类区分。
【保护状况】
红嘴鸥已被IUCN分类为无危物种,但在中国2023年被列入《中国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全球数量约为480万至890万只,欧洲估计在267万至398万之间。环保挑战包括感染禽流感与禽肉毒杆菌、石油泄漏和化学污染物。
【地理分布】
红嘴鸥的种群动态和发展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包括自然迁徙路线和城市化对栖息地的影响等。此外,它们在昆明市等地的表现表明了对人工供养的高度适应性,并且在澳大利亚布鲁姆首次记录到该物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