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ite-backed Swallow
English name:White-backed Swallow
Scientific name:Cheramoeca leucosterna
【简介】
白背燕(英文名:White-backed Swallow,学名:Cheramoeca leucosterna)属于雀形目燕科的一种鸟类,也是白背燕属的唯一物种。其最显著的特征是后背呈白色,并被黑色的翅膀和尾巴包围。主要分布于澳大利亚大部分地区,偏好的栖息环境包括草地和低矮灌木,它们通常在垂直沙质悬崖、河岸等地挖掘水平巢穴。
【外形特征】
成年白背燕体长约15厘米,全身特征明显:头顶冠斑灰,上眼眉白,眼睛周围呈灰色,脸部有一条从眼窝延伸至颈后的深色条纹。背部及部分胸部为白色,腹部、翅膀和尾部则为黑色,尾羽深叉,翅膀尖锐弯曲。喙短而黑,腿脚呈灰色,虹膜突出且暗黑。雄性和雌性羽毛颜色相似,但幼鸟颜色较浅。
【鸣叫特征】
白背燕的突出叫声为颤音,在飞行过程中也会发出‘check’的尖锐快速叫声。
【生活习性】
这种鸟类栖息在开阔地带,多活跃于草地和低矮灌木区的上空。它们通常从空中捕捉昆虫补充其食谱。它们还倾向于在垂直土崖或沙质悬崖上挖掘水平隧道,以建立巢穴。白背燕面临的主要捕食威胁来自狐狸和猫。
【繁殖习性】
繁殖期通常为每年7月至12月,尤其在雨季开始之后。白背燕可以单独或小群体筑巢,且有时会形成较大规模的巢群。巢由干燥草和叶子构成,通常位于沙质悬崖、河岸、矿坑或采石场的自挖洞穴中。每窝大约产卵4至5枚,最多可达6枚,然而具体的孵卵时长和雏鸟离巢时间尚未明确。
【外型辨识】
与其他燕类如仙子燕、树燕或迎燕相比,白背燕具有明显的外观区别,比如其白色部分位于背部而不是臀部,同时背部的颜色更为一致。
【保护状况】
根据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评估,白背燕属于无危物种(LC)。然而,由于土地清理以及采矿活动导致的栖息地扩展,白背燕的种群数量估计可能在增加中。白背燕的活动性主要局限于湖泊、泡沼和江河的泥质沙滩或附近的土壁上,更会与人类建筑物密切相关,偏好在房前屋后的墙壁上筑巢。
【地理分布】
白背燕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亚,其分布地涵盖了除塔斯马尼亚和澳大利亚北部以外的所有地方。在内发生降雨后,这些区域覆盖整个拥有适宜的沙漠区域以及更南的部分澳大利亚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