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lobal Bird Index - IOC15.1
Home > CHARADRIIFORMES > Charadriidae > Charadrius > Shore Plover

Shore Plover

English name:Shore Plover

Scientific name:Charadrius novaeseelandiae

【简介】
滨鸻,也被称为鸣鸻(Charadrius novaeseelandiae),是鸻形目鸻科鸻属的一种小型鹬鸻。滨鸻分布极为有限,仅存于新西兰的几个无掠食者的岛屿,如查塔姆群岛的东南岛(即Rangatira岛),以及卫星岛屿。现在全球数量仅为约200只,属于世界最濒危的涉禽之一。在IUCN红色名录中被列为“濒危”等级。

【外形特征】
滨鸻个体长约20厘米,重52-69克,身体呈现短胖的形态。局部特征包括一个黑色头部,除了灰褐色的冠部,被白色带环绕。眼周及腿为橙色至红色,且腿相对较短。雌鸟头部黑色部分会被替换为暗棕色,嘴尖则更黑。此外,它没有季节性变化。而幼鸟形态上较为不同,面部多为白色,并带有深棕色眼纹和冠部,上体斑点清晰可见。喙主要是黑色,腿和眼圈的颜色较淡。到了大约6个月大的时候,幼鸟会获得和成鸟相似的暗色面具。

【鸣叫特征】
滨鸻主要发出响亮、清晰的“kleet”、“peep”或“splew”声。当情绪激动时,声音会变成尖锐的颤音,类似于蛎鹬的叫声。此外,滨鸻在平静状态下也会发出柔和的接触呼唤“kleet”或“pip”,在飞行展示时发出拉长的“beep-beep”声。面对威胁时,滨鸻幼鸟会发出连续高音尖叫声,声音随着它们的成长变得更响亮且刺耳。雌性和幼鸟的叫声比雄鸟及成年鸟高。

【生活习性】
滨鸻主要栖息于岩石海岸带有广阔潮间带浅池的区域,偶尔遍布藤壶、海螺或藻类斑块。此外,它们也会出现在附近散落巨石的海滩和少量的盐草甸。日间和夜间都是滨鸻活动的高峰期,这与其潮汐活动紧密相关。觅食时常以群体形式活动,最大可包含15只左右。

【繁殖习性】
滨鸻在10月底至12月开始繁育,直至第二年的1月份仍可筑巢。繁殖期间表现强烈的领地思想,主要保卫巢区和育雏区。巢址一般在巨石间凹陷地带或者盐草甸上的沙砾中,巢中填充根系及干草,并衬以植物材料、贝壳和鹅卵石。滨鸻通常产卵三枚,有时也有两枚圆形的卵,卵的大小约为37毫米×26毫米,孵化期大约为27-28天,有双亲轮流孵化的习惯,孵化以雄鸟夜间为主。幼鸟出生时为斑驳的白色、米色、浅棕色以及黑棕色的上体,下体为淡黄色,并不会出现成年后明显的白色颈部条纹。幼鸟受到双亲照料,但主要由雌鸟照顾。换羽解除隔离状态的时间也会根据食物供给变化在29-63天间不定,但通常出现在35-45天内。当幼鸟能够独自生活时,独立期一般为41-67天。首次繁殖年龄通常在2到3岁之间,少数情况下也会在第一年内成功繁殖。通过记录,一对滨鸻的平均每窝孵化成功率约为83%。其中在木已成舟的繁殖案例中,只有7-43%的最终幼鸟能够成长,平均而言每对滨鸻能够每年育成0.5到0.8只幼鸟。

【外型辨识】
成年滨鸻虽然近似栗胸鸻幼鸟(具有纹点的水鸟),但滨鸻的喙更长、更显得突出。

【物种区别】
成年滨鸻虽然近似栗胸鸻幼鸟,但滨鸻的喙更长、更显得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