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lobal Bird Index - IOC15.1
Home > GALLIFORMES > Cracidae > Chamaepetes > Sickle-winged Guan
Sickle-winged Guan

Sickle-winged Guan

English name:Sickle-winged Guan

Scientific name:Chamaepetes goudotii

【简介】
褐镰翅冠雉(学名:Chamaepetes goudotii),又被称为镰翅冠雉,属于鸡形目凤冠雉科镰翅冠雉属,是一种大型鸟类。它们主要分布于南美洲的哥伦比亚至玻利维亚地区。

【外形特征】
褐镰翅冠雉的身体长度大约在50至65厘米之间,体重则介于550至800克之间。成鸟展现出独特的外观特征,包括鲜亮的栗色腹部、淡蓝色的面部皮肤及红色的眼睛,外加鲜红的双腿。幼鸟与成鸟类似,但颜色稍显暗淡,其喉咙处的羽毛未完全形成。

亚种之间在体型和羽毛颜色上有所差异。例如,C. g. sanctaemarthae的上胸部、喉咙和脸颊带有部分栗色,同时腹区和大腿的颜色较深;C. g. fagani的头部和上部比其他亚种更暗淡,腹部为栗色;C. g. tschudii则与fagani亚种相似,但其上部更倾向于橄榄棕色,下部的栗色色调较深;而C. g. rufiventris的颈部羽毛边缘呈现出灰色,制造出鳞状外观,其上部颜色接近橄榄色,而下部的栗色则不如 tschudii 亚种明显。

【生活习性】
褐镰翅冠雉主要生活在安第斯山脉两侧的亚热带湿润和森林地带。它们倾向于在陡峭的山丘上活动,更偏好高降水区间的高大森林区域,尽管偶尔也会出现在次生林或较为开阔林地中,这样的林地包括咖啡种植园。

【鸣叫特征】
褐镰翅冠雉在黎明和黄昏时分最为活跃。这种鸟会发出大约两秒的翅膀拍振声,并伴有3-6次向下飞行,单次飞行跨度约为20米。C. g. fagani亚种在鸣叫时会发出高音的口哨声,并紧接着是一个较粗的叫声或与翅膀拍打展示结合而成。受到威胁时,褐镰翅冠雉会通过发出高音的警报声表达自身的警觉与焦虑。

【繁殖习性】
繁殖季节多半在哥伦比亚中部安第斯山脉地区的1月至6月,此外不同地区可能各自拥有更长的繁殖时间。巢穴通常是由苔藓、死亡植被、绿叶和细枝构成的平台,建在树杈或凤梨科植物所在的高度为2.1至6米范围内。一个巢通常产下2至3枚白色蛋,这些蛋表面可能带有棕色或红棕色斑点。通常情况下,由雌鸟或双亲共同孵化这些蛋。据记录,最长时间的离巢时间间隔达到了310分钟。

【外型辨识】
褐镰翅冠雉通过其独特的栗色腹部、淡蓝色面部皮肤及红色的眼睛与其他冠雉种类进行区别识别。亚种之间的细微差别也在于颜色和体型差异。

【保护状况】
根据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的评估,褐镰翅冠雉目前被列入无危(LC)类别,即并不属濒危物种。但其种群现状仍需要持续关注和保护措施,尤其是在人为活动较密集的区域。

【地理分布】
作为一种分布于南美洲的鸟类,本物种在哥伦比亚至玻利维亚的安第斯山脉两侧亚热带湿润与潮湿森林显得较为常见,尽管在某些地区可能因为人为影响使其数量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