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hinoceros Auklet
English name:Rhinoceros Auklet
Scientific name:Cerorhinca monocerata
【简介】
角嘴海雀 (Cerorhinca monocerata) 是鸻形目海雀科的鸟类,是该属唯一一个物种。此鸟种体型中等,长度约为32-41厘米。
【外形特征】
角嘴海雀夏羽时,其上半身呈现灰黑色,胸为灰色,下腹为白色,头两侧共有两条白色丝状饰羽带,分别位于眼睛上方和嘴根部。这些饰羽在繁殖期间尤为显眼。成鸟的嘴角呈橙棕色,翼下和后颈侧可见两条白色饰羽。
夏季繁殖期间,角嘴海雀的嘴基部会显现出一个类似独角的结构,该构造具有荧光特性,可能用于繁殖信号传递。这一特征突显了它们与同类的区别。
冬季时鸟类的羽毛颜色较夏羽相似,但嘴上的角质突起消失,头侧的白色饰羽也会消失。
【生活习性】
角嘴海雀栖息于北太平洋沿岸水域,活动范围包括岛屿、海岸和附近洋面上。它们常在近岸水域觅食。其栖地偏好与繁殖季节相关,通常在沿海岛屿和悬崖上筑巢,形成密集的群体来提高生存率。觅食时以小型鱼类为主食,偶尔捕食磷虾和鱿鱼。海雀能潜水达57米深处,潜水时长可超过148秒。
繁殖季节,它们是夜行鸟类,这有助于避开天敌的捕食。
【鸣叫特征】
角嘴海雀的鸣叫声有待进一步研究描述。
【繁殖习性】
约5月至6月,角嘴海雀开始繁殖。此时会挖掘地下洞穴或利用天然洞穴筑巢,巢穴深度通常为1至5米。雌雄共同培育单枚卵,孵化期约为30至35天。孵化后的雏鸟在父母精心照料下生长,主要靠夜间喂食方法投送满载鱼类的食物,喂养周期为35至45天。
繁殖季节结束后,成鸟会独自迁徙至非繁殖地,但非繁殖季节时,它们会一同跟随鱼类资源进行同步迁徙觅食。
【外型辨识】
角嘴海雀最显著的特征是独特的喙部凹起,类似独角的构造在繁殖季节出现,该结构具有荧光性,可以在与其他海鸟区别的同时用于繁殖交流。雌雄鸟都会展示这一特征,尤其是在繁殖季节;而在非繁殖季节则相对较难分辨,需通过喙的大小和颜色来区分。
【保护状况】
角嘴海雀的保护状态根据IUCN标准被评为无危(LC)。
【地理分布】
角嘴海雀的繁殖地主要位于北太平洋温带海域,包括俄罗斯东南部的萨哈林岛、日本的北海道和本州北部地区、美国的阿拉斯加南部至加州南部的区域,还有中国的辽宁等地。非繁殖期,它们可能向南至日本南部、朝鲜半岛和墨西哥的下加利福尼亚延伸拓展。
【特殊记录】
值得一提的是,角嘴海雀的一些特殊记录,如繁殖期间最大的社群可以在北太平洋及其周边海域观察到,冰岛的某些地区聚集多达约83万只处于繁殖期的大西洋角嘴海雀。这种特性高度吸引了观鸟者和研究者的研究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