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le-crested Woodpecker
English name:Pale-crested Woodpecker
Scientific name:Celeus lugubris
【简介】
白冠啄木鸟(学名:Celeus lugubris),属鴷形目啄木鸟科,冠啄木鸟属。该鸟类主要分布于南美洲中南部地区,包括阿根廷、玻利维亚、巴西和巴拉圭等国家的半落叶林、灌木丛以及比较干燥的查科草原地带。
【外形特征】
白冠啄木鸟成鸟体长约23至24厘米,体重在115至157克之间。雄鸟特点鲜明,具有宽大的鲜红色颊部和颊带,有时会延伸至其额顶及眼周处,二者间或被圈圈的白色包围。头部近繁殖时期的雄鸟为淡黄至浅棕色,且部分带有肉桂色的光泽。背部呈深红褐色,点缀着白色的至浅肉瓷色花纹条纹;而尾部及其上方覆羽则是奶油色,有时缓和带肉桂的色调。最长尾羽边缘呈现红褐色,尾端布设一些黑横纹。翼下覆羽和角落分别以黑褐色和红褐色色调为主,分布有白色及淡肉瓷色的边缘。颈下至腹侧呈灰红褐色,两侧呈现奶油色,大腿部位则有纵横交错的深浅不一的黑纹。腿脚肤色灰色,喙为长且略有扁阔造型,锥形灰白或角质色。
雌性白冠啄木鸟脸颊没有红色,而是带有棕色的鳞片条纹。幼鸟头型看起来相对更加郁黑色,除了肉质的上体较为斑驳,条纹也不均匀。
【生活习性】
白冠啄木鸟主要栖息于含棕榈树的半落叶林、灌木丛以及干燥的查科灌木丛。食物主要为各类蚂蚁及其幼虫,比如Camponotus、Crematogaster以及Dolichoderus等属的蚂蚁和其幼虫。觅食方式比较灵活,通过树皮探究、直接汲取及啄食等方式在小型林间层获取,尤其在枯木中较为活跃,利用其典型长而黏的舌头直接深入内层捕获和舔食。
【繁殖习性】
白冠啄木鸟的筑巢活动多出现于树底或蚁穴,洞穴距离地面约为4至10米。其筑巢方法鲜有记录,据推测是一种以3-5对的群体结构活动。卵一般为白色,孵化通常需要不到两周的时间。
【保护状况】
根据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白冠啄木鸟被列为无危物种(LC)。然而,该种群的规模数量未统一量化,普遍感知为“罕见”等级。基于《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2018年8月7日更新,全球范围内该物种将可能因栖息地的生态损失而持续下滑。
【地理分布】
白冠啄木鸟分布范围广泛,主要在于南美洲中南部,连贯包含整个玻利维亚、巴西马托格罗索州西部、阿根廷东北部、巴拉圭等地。亚种类型包括指名亚种(Celeus lugubris lugubris由Malherbe于1851年命名)和克里亚亚种(Celeus lugubris kerri由Hargitt于1891年命名)。相较于指名亚种,克里亚种体型略大,颜色更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