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lobal Bird Index - IOC15.1
Home > PASSERIFORMES > Turdidae > Catharus > Grey-cheeked Thrush
Grey-cheeked Thrush

Grey-cheeked Thrush

English name:Grey-cheeked Thrush

Scientific name:Catharus minimus

【简介】
灰颊夜鸫(Catharus minimus),属于雀形目鸫科夜鸫属的一种鸟类。它分布广泛,繁殖季节在北美的北部至西伯利亚的东北部,非繁殖期则迁徙到中美洲及南美洲。

【外形特征】
灰颊夜鸫体型中等,长度约为15-17厘米,重量在26-30克之间。这种鸟底色略泛灰白色,上体呈灰褐色,而两胁处则更深。脸部呈现灰色,并带有淡色眼周环,但不如其他种类显著。其喙基部下方有一亮黄色区域,尤其在纽芬兰亚种(C. m. minimus)中更为明显。两个亚种之间存在细微差异,北方亚种(C. m. aliciae)呈现出较宽度橄榄灰色的背部和两胁,相比之下,纽芬兰亚种则偏向橄榄棕色。

【鸣叫特征】
灰颊夜鸫的鸣叫复杂而独特,通常由模糊的笛音构成,通常在结尾时向下弯曲。与棕夜鸫的向下螺旋下降相比,灰颊夜鸫的鸣叫声更高、更尖细,并带有所谓的“鼻音”和“结巴”的停顿。其飞行时发出高而尖的“queer”叫声,主要用于警示和交流。

【生活习性】
灰颊夜鸫是一种长距离迁徙鸟类,通常每年的迁徙距离达300多公里。这种鸟冬季生活在亚马逊盆地,春季则穿越墨西哥湾和加勒比海。繁殖期从5月到8月,在此期间它们栖息在北美的北部针叶林和阔叶灌木丛中,包括纽芬兰、阿拉斯加以及西伯利亚东部。此种鸟偏好低矮的针叶林、再生森林、开阔的老树冠下生长密集的灌木和小针叶树,也包括风蚀地带和树线附近矮小云杉及冷杉。

【繁殖习性】
灰颊夜鸫的繁殖行为较为隐秘,其巢通常筑于地面或低灌木丛之中,约高2米左右。雌鸟使用干草和泥土混合物搭建巢穴,每年繁殖仅一次,每个巢里通常产蛋4个,孵化过程大约为13到14天,由雌鸟负责孵化。如果巢在早期被破坏,可能会再度筑巢。雏鸟在孵化后的11至13天内离巢,之后双亲一同照顾雏鸟,直到雏鸟能独立生活。通常,个体在一岁时开始繁殖,预计为一夫一妻制。

【外型辨识】
灰颊夜鸫在外观上几乎与比氏夜鸫无法区分,主要依据大小、歌声和分布区域来辨别。比氏夜鸫的羽毛可能略带红色,而灰颊夜鸫的羽毛更显灰褐色。喙基部黄色区域大小也有所不同。

【保护状况】
灰颊夜鸫在IUCN红色名录中被列为“无危”(LC)。

【地理分布】
灰颊夜鸫的繁殖区域覆盖北美北部以及西伯利亚的东北部,包括纽芬兰至阿拉斯加和西伯利亚东部。而非繁殖期则出现在中美洲和南美洲。此外,灰颊夜鸫还拥有两种亚种,即北方亚种(C. m. aliciae)和纽芬兰亚种(C. m. minimus),两者的外观在背部颜色和喙基部黄色区域大小上有细微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