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eery
English name:Veery
Scientific name:Catharus fuscescens
【简介】
棕夜鸫(Catharus fuscescens),学名 Veery,属于雀形目、鸫科、夜鸫属的鸟类。该物种主要分布在北美的湿润林地,在冬季则迁徙至中美洲和南美洲。
【外形特征】
棕夜鸫的体长约17-18厘米,体重约为30克。其背部、尾巴和翅膀呈现出均匀的红褐色,喉部和胸部为淡黄色,并有少许模糊的红褐色斑点。腹部干净的白色,而两胁则略显灰色。眼圈淡色,脚趾和胫骨后部苍白。不论男女,外观基本一致,但在同性的群体中,可以通过翼展和尾长来区分性别。
【鸣叫特征】
棕夜鸫最具特色的是其独具一格下降螺旋式鸣叫,常在黄昏和黎明时分奏响。其标准鸣叫有一种粗糙的下行音,像是“veerr”。
【生活习性】
棕夜鸫主要活动在北美湿润落叶林地区特别是靠近水源的茂密植被区域。它们主要以昆虫为食,在晚夏和秋季则主要依赖水果和浆果。迁飞时期多经过墨西哥湾和加勒比海。
【繁殖习性】
繁殖季节内,棕夜鸫在湿润森林中沿溪流或沼泽区域筑巢。筑巢材料包括三层结构:外层由树叶和支撑枝条构成,内层由精致的编结材料制成,并以柔软材料衬里。每次产卵3-5个,呈绿色或蓝色,并带有棕色斑点,孵化期10-14天。雏鸟约在孵化后约10-12天离巢。
【外型辨识】
在与灰颊夜鸫、比氏夜鸫、斯氏夜鸫和隐夜鸫进行比较时,棕夜鸫的表现尤为独特。东部个体更多呈现肉桂色,而西部个体则更为橄榄棕色。喉侧的纹路也较暗。
【保护状况】
IUCN列为无危 (LC) 物种。繁殖区域集中在北美加拿大南部和美国北部的湿润落叶林区域,冬期它们则迁徙至部分中美洲与南美洲包括亚马逊盆地等多个区域。
【地理分布】
该鸟种分布广泛,包括美国、加拿大、格陵兰、百慕大群岛、圣皮埃尔和密克隆群岛,墨西哥北美与中美洲之间的过渡地区,中美洲(例如危地马拉、伯里兹、洪都拉斯等)及南美洲(包括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圭亚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