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cknell's Thrush
English name:Bicknell's Thrush
Scientific name:Catharus bicknelli
【简介】
比氏夜鸫(Bicknell's Thrush,学名:Catharus bicknelli)隶属雀形目、鸫科、夜鸫属。它们主要分布在北美东北部特定区域的高山针叶林中。
【外形特征】
比氏夜鸫的平均长度约为17厘米,体重在26至30克之间。雌鸟和雄鸟具有相似的外观特征。其上体呈橄榄棕色至棕褐色,带有栗色基调的尾巴。胸部颜色偏白,带有淡黄色调和分布均匀的暗色斑点,这些斑点会在侧面和下胸部逐渐变得模糊。腿色为淡紫至紫罗兰色,眼环微弱,脸颊灰色,下颌骨的三分之二部位为黄色,而尖端和上颌骨则为黑色。
【生活习性】
比氏夜鸫偏好在海拔较高且常受强风和重冰影响的针叶林中筑巢。繁殖期间,它们通常在海拔915米以上的地区活动。在迁徙期间,它们可以在开阔地带更多见到,而在繁殖季节则显得极其隐秘。它们主要以昆虫为食,夏季末期开始摄取野果,迁徙和冬季期间也会食用野果。
【鸣叫特征】
比氏夜鸫的鸣叫包括一系列复杂的音符,经常以较高的音符结束。其叫声分为下降的哨声(有时被称为“啤酒叫声”),在遭遇危险或入侵时会发出“咕噜声”,飞行时则会发出“尖叫声”。
【繁殖习性】
比氏夜鸫的繁殖行为涉及复杂的求偶过程,雌鸟可能与多个雄鸟交配,这是一种多雄制的交配策略。巢通常建于针叶树附近树枝上,离地面约2米。一般每次产卵三至四枚,孵化期大约为两周。幼鸟在父母双方的喂养下,从孵化到第一次尝试飞行仅需12天左右。
【外型辨识】
比氏夜鸫和灰颊夜鸫非常相似。但是,通过腿色、脸颊和胸部颜色以及上体的色调,可以明显区分这两种鸟类。比氏夜鸫的腿色为淡紫至紫罗兰色,胸部和脸颊比灰颊夜鸫更深,上体和尾巴的色调也稍暖。
【物种区别】
在视觉识别上,比氏夜鸫和灰颊夜鸫非常相似。但是,通过腿色、脸颊和胸部颜色以及上体的色调,可以明显区分这两种鸟类。比氏夜鸫的腿色为淡紫至紫罗兰色,胸部和脸颊比灰颊夜鸫更深,上体和尾巴的色调也稍暖。另外,两者的鸣叫在末尾音节上也有所不同,比氏夜鸫的叫声末调常保持不变或上升。
【保护状况】
由于面临栖息地的丧失和退化,比氏夜鸫的生存受到严重威胁,特别是迁徙路线和其冬季栖息地的大安的列斯群岛的环境破坏。IUCN将其列为“易危”(VU)物种。
【地理分布】
比氏夜鸫的繁殖区主要集中在加拿大东南部和美国东北部,包括魁北克东部、新斯科舍省、新英格兰北部的天空群岛、纽约州的阿迪朗达克山脉和卡茨基尔山脉。其非繁殖地主要在大安的列斯群岛,特别是多米尼加和海地的高地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