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lobal Bird Index - IOC15.1
Home > PASSERIFORMES > Monarchidae > Carterornis > White-eared Monarch
White-eared Monarch

White-eared Monarch

English name:White-eared Monarch

Scientific name:Carterornis leucotis

【简介】
白耳王鹟,学名为Carterornis leucotis,属于雀形目王鹟科金王鹟属。其地理分布主要集中在澳大利亚东北部,包括昆士兰远东北部和新南威尔士州东北部沿海地区的低地和雨林区域。

【外形特征】
白耳王鹟的外观特征显著。头部呈鲜艳的黑色,侧面和眼周有两块醒目的白色斑点,颈部后侧还有一圈半领圈。此外,翅膀上带有白色条纹,尾部则是黑色,次级飞羽的尖端微微泛白。下喉部有狭窄的黑色带。喙的颜色为蓝灰色或黑色,腿为灰黑色。雌雄体型相似,而幼鸟的黑部分会呈灰褐色,面部的白色图案也会变得不太明显。幼鸟的翼覆羽末端带有淡黄色,下体略显黄色。

【生活习性】
这种鸟栖息在低地的沿海雨林、干湿硬叶林、纸皮树和桉树林,以及沿溪流的灌木区。其生活方式既可以是定居的,也可以部分随海拔迁移。食物主要为小型昆虫,如甲虫、毛虫等。白耳王鹟一般单独、成对或家庭小群活动,并偶尔加入由多种鸟类组成的混种觅食群体中。它们在树冠上层积极地从树叶间驱赶昆虫,并偶尔会悬停在树冠边缘或在空中捕食飞虫。

【鸣叫特征】
白耳王鹟的叫声多种多样,包括悠扬的三音符“beetaloo beetaloo”,或是“doo-dee-doo”声音,中间音节较高,类似“pheeuw pheeuw pheeuw”或“thee-ou”,听上去像青铜杜鹃的叫声。它们还有上升和下降的双音节“eee-chuuu”声,可能为其歌声。接近巢穴时会发出“tweeechu whee” 或 “chrrk chrrk chrrk”这样急促的声音。

【繁殖习性】
繁殖季节一般在每年的8月至次年的1月初。巢筑建于树冠中的垂直枝叉或藤蔓间,由双方共同完成,使用苔藓、草、树皮条、木麻黄针叶、植物纤维和蛛丝等材料。卵一般为两个或三个,蛋壳呈白色,带有红棕色斑点,大小约为19.5 x 12.1毫米。孵化期约为14天,由双亲共同孵化。雏鸟的喂养期约为14天。

【外型辨识】
白耳王鹟显得特别的是其黑白相间,尤其是头部和颈部的白色斑点以及特有的叫声。

【保护状况】
IUCN物种红色名录将白耳王鹟列为“无危”(Least Concern, LC)等级,显示其数量和分布情况健康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