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lobal Bird Index - IOC15.1
Home > PASSERIFORMES > Fringillidae > Carpodacus > Himalayan White-browed Rosefinch
Himalayan White-browed Rosefinch

Himalayan White-browed Rosefinch

English name:Himalayan White-browed Rosefinch

Scientific name:Carpodacus thura

【简介】
喜山白眉朱雀(Himalayan White-browed Rosefinch,学名:Carpodacus thura)隶属雀形目燕雀科朱雀属。主要分布在中国西藏南部、喜马拉雅山脉及周边地区,包括阿富汗东北部至巴基斯坦北部、印度东北部、尼泊尔及不丹。

【外形特征】
喜山白眉朱雀体重约24至36克,体长约17至18厘米。雄鸟头部有鲜艳的深粉红或亮粉红色眉纹,逐渐沿颈侧转为白色。背部为棕色,带有灰色,并具有广泛的黑色条纹;臀部和上尾覆羽呈深粉色,尾羽黑色,并有棕色边缘。翅膀的颜色呈暗棕色,并具淡白色或淡暖棕色的翼中覆羽尖端,次级飞羽边缘则为淡或淡暗粉红色,下级飞羽更广泛地呈现淡黄色或暖黄色。雌鸟头部为淡黄褐色,在上体至颈部则呈现棕色或橄榄棕色,具有广泛的黑色条纹。臀部呈现明亮的黄色;翼下覆羽、侧颈直至腹部区域则呈现明亮的粉色,伴有细纹呈现银白色,且远下腹部呈现棕色染色,下尾覆羽呈白色并有更深的细纹。

幼鸟的外貌与雌性相似,但在首发冬季和首个夏季,雄鸟背部分布着丰富黄棕色,大覆羽尖端为淡棕色,颏至胸部则比雌性更深厚的暖红棕色。雌鸟和幼鸟均展现出不同的纹理和色彩点缀,展现出各异的视觉效果。

【鸣叫特征】
喜山白眉朱雀发出多变的鸣叫声,包括尖锐、沙哑和连续性的音符,具体为“beet-beet-beET-bEEt-bEEt!”。雄鸟在繁殖季节从高树顶发出短暂的哨声和颤音序列,常被人记录为“drit-drit-drit-drit, quip-quip-quip-quip, dreep-dreep-dreep-dreep”。伴侣和家庭群用于联系的简单鸣叫为“wid”,亦有嘶哑的“deep-deep-deep-de-de-de-de”和羊叫声般的“veh ve ve ve ve ve ve”。飞行时则发出响亮的“pwit-pwit”。

【生活习性】
喜山白眉朱雀主要栖息于高山森林的边缘带、灌木丛、岩石斜坡,以及草甸和草原上的矮小灌木丛中。繁殖季节期间,它们通常栖息在海拔2400至3950米的高海拔区域,但部分个体会在非繁殖季节短距离迁徙至低海拔1900至3800米的地方。

【繁殖习性】
喜山白眉朱雀的繁殖季节从六月到八月,会以松散的小殖民地形式进行聚集,同时具有一定的领域性。它们通常在矮松、矮柳或荆棘灌木的低处筑巢,巢结构为浅杯形,由草、干叶、苔藓、茎干、植物种子以及动物毛发构成。一窝通常产卵3至4枚,卵色为浅蓝绿色并带有稀疏黑色斑点。初次繁殖的个体多在第一年夏季完成繁殖过程,而更多关于其繁殖习惯的信息尚待进一步研究。

【外型辨识】
喜山白眉朱雀作为部分迁徙型鸟类,其食性为草食性,符合其栖息在半开放灌木丛的生态需求。

【物种区别】
喜山白眉朱雀与白眉朱雀的分布区域重叠较小,唯一显著区别在于雄鸟的眉纹颜色更为鲜艳,雌鸟的眉纹颜色为淡黄色而非白色。

【保护状况】
根据IUCN的评估,喜山白眉朱雀的保护状况为LC(无危)。利益相关方面致力于保护这些珍稀物种,采取措施防止其生态环境被破坏,确保其数量稳定。

【地理分布】
喜山白眉朱雀主要分布在喜马拉雅山脉及周围地区,从阿富汗东北部到巴、印、尼、不丹及中国西藏南部。其栖息地在非繁殖季节下降到海拔约2400至3800米,但在严重冬季仍有一些个体选择留在3000至4200米的高海拔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