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necked Nightjar
English name:Red-necked Nightjar
Scientific name:Caprimulgus ruficollis
【简介】
红颈夜鹰(学名:Caprimulgus ruficollis),隶属于夜鹰科夜鹰属,是欧洲最大的夜鹰种类之一。该鸟因颈部红褐色而得名,主要繁殖于伊比利亚半岛至北非区域,冬季常迁徙至西非的热带地区。
【外形特征】
红颈夜鹰体长约为30-32厘米,体重范围在60-119克,具有显著的性别二态性。其上体具有灰褐色并带有黑色条纹,颈部后方有一宽阔的淡色环带,覆羽上布满灰色斑点,肩羽则有明显的黑色边缘,翼下则是白色或淡色条纹,喉部则有白色斑块。雄鸟具有明显的白色翼斑和尾部尖端,而雌鸟的翼斑和尾斑相对较小。虹膜颜色为深棕色,喙呈角棕色或深棕色,而腿和脚趾则为灰棕色。相比之下,红颈夜鹰比欧洲夜鹰大15%,其颜色也更为暖调。
【生活习性】
红颈夜鹰主要栖息于松树林、半沙漠地带、橄榄树丛等低地或山地的开阔地区,偏好有零星植被和裸露地面的环境。这种鸟以飞蛾、蚊子、甲虫等昆虫为食,有时也会在地面上觅食。它们在夜间活动,尤其是在黄昏时更为活跃。
【鸣叫特征】
红颈夜鹰发出重复的机械式“kyok-kyok-kyok...”的叫声,随着头部转动声音的音量有所变化。在飞行过程中,偶尔会发出“cutow”的声音,而在孵化期间,发出加速的敲击声。
【繁殖习性】
红颈夜鹰的繁殖期自五月初至八月底,有时会出现双窝繁殖的情况。它们通常独居,偶尔会形成松散的群体。其巢筑于地面,每窝产1-2枚椭圆形、光滑的白色或奶油色蛋,并带有灰色和棕色斑点,孵化期为14-19天。幼鸟在出生16-18天后首次飞行,独立则需大约4-5周。
【外型辨识】
对比欧洲夜鹰,红颈夜鹰的体型较大,颜色偏暖,翼斑位置靠近翼尖,且尾羽略显长。其幼鸟相较于成鸟更加灰白,且颈部后方的环状特征也相对较少。
【保护状况】
红颈夜鹰当前的保护状态为IUCN名录中的“近危”(NT)。
【地理分布】
红颈夜鹰主要分布在伊比利亚半岛至北非,以及冬季迁徙至西非的热带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