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rve-billed Scythebill
English name:Curve-billed Scythebill
Scientific name:Campylorhamphus procurvoides
【简介】
淡嘴镰嘴䴕雀,英文名Curve-billed Scythebill,是雀形目灶鸟科镰嘴beeld雀属的一种鸟类。其学名为Campylorhamphus procurvoides。
【外形特征】
淡嘴镰嘴鵲是一种中等体型的木攀鸟,体长约22.5至25厘米,体重30至38克。头部和颈部为深棕色,翼盖和背部呈橄榄棕色至红棕色,尾部和翅膀颜色更深为红栗色。其头部、脸部和颈背有细小的白色或浅黄色条纹,喉部颜色浅黄,下体呈暗褐色并伴有箭状白点,这会逐渐过渡为细条纹直至腹部几乎完全消失。
【生活习性】
淡嘴镰嘴鵲主要以昆虫为食,并且时常跟随混合种群觅食。它们通常在竹林或藤蔓丰富的森林中活动,从底层到次冠层,高度约为5至15米。它们高度依赖连续森林环境,经常栖息于高大的热带雨林,并偏好不被水淹的森林,在泛洪平原森林中也偶尔出现。
【鸣叫特征】
淡嘴镰嘴鵲特有的叫声为一种快速的哨音连续声,音调逐步升高,尤其鸣叫时常带有一种略显忧郁的旋律,会配合一种爆破式的、较尖锐的“chit-di-dit”声音。这些鸟儿主要在旱季繁殖。
【繁殖习性】
淡嘴镰嘴鵲在繁殖季节,主要在旱季,将巢建于树洞或啄木鸟的旧巢。每窝产蛋数目为2至3枚,卵的颜色为白色,平均尺寸大约为24毫米×21.5毫米。
【外型辨识】
淡嘴镰嘴鵲除了其独特的弯曲喙之外,很难用视力区分其他相似种类。在亚马逊西部和中部,它们可能与其他镰嘴鵲重叠分布。此类识别通常依赖于其鸣叫声特征。
【保护状况】
淡嘴镰嘴鵲被列为《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 3.1:2009年鸟类红色名录中的无危物种(LC)。尽管这一评级显示其不在濒危状态,但淡嘴镰嘴鵲在特定区域内实际分布比较零散,且在边缘地区较为罕见。它们对生境改变的适应能力较低,需要特定的热带低地森林环境,主要分布在海平面以下500米的高度范围内,偶尔可发现栖息在更高处如700米的地区。
【地理分布】
淡嘴镰嘴鵲分布于南美洲亚马逊雨林北部和西部,具体位于巴西东南部亚马逊河以南区域,从欣古河向东至托坎廷斯河,向南延伸至马托格罗索东北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