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ubian Woodpecker
English name:Nubian Woodpecker
Scientific name:Campethera nubica
【简介】
东非啄木鸟(学名:Campethera nubica),是鴷形目啄木鸟科绿背斑啄木鸟属一个种。首次由法国博物学家乔治-路易·勒克莱尔·德·布丰在1780年描述,该物种广泛分布在非洲东部与东北部。
【外形特征】
东非啄木鸟体型中等,身长约为21厘米。雄性鸟拥有红色头冠和颈背,面颊饶有红色条纹;雌性鸟头部带有黑色冠羽,点缀白色斑点,颈背是红色而面颊的条纹为深色,混着白色斑点。身体的上层部分为橄榄棕色且有丰富的乳白色斑点和横纹。翅膀颜色为绿色至棕色,展示白色横纹,尾部绿色至黄色,带有棕色横纹,翅羽轴是呈金色的。颈下部为乳白色,头部、颈部和腹部为白色,点状黑色横纹贯穿其上。喙色淡灰色,但喙尖端更深色;眼睛是红色或粉红色,眼圈呈现橄榄色或灰色。
【生活习性】
东非啄木鸟主要生活在开阔的稀树草原林地,尤其是包含相思树属和大戟属植物的环境,它们偶尔也会出入灌木丛和矮树丛之中。这种鸟为非迁徙性鸟类,一般不高于2000米的海拔出没。东非啄木鸟常常独自觅食,在树上寻找食物为主,同时也会在地面追捕蚂蚁和白蚁。
【鸣叫特征】
该鸟会发出清脆的铃声或纯亮的哨声,有时带有金属般的声音,并且常常以二重奏的形式发出。
【繁殖习性】
东非啄木鸟的繁殖期一般从埃塞俄比亚的11月至3月,有时会持续到6月及11月中旬,具体因地区不同而略有差异。新巢穴的挖掘工作主要由雄鸟主导,它们选择在腐烂的树桩、栅栏柱子或树干、棕榈树等地方制造巢穴,一般是已有自然洞穴的地方。一般每个巢穴可以产2至5枚卵,通常为2或3枚,由双亲共同孵化,雄鸟于夜晚在巢中休息。孵化期未有确切数据,记录描述雌雄共同培育幼鸟直至幼鸟出巢,成鸟会在雏鸟离开巢穴后伴其一段时间。有目击巢穴被北非响蜜鴷和鳞喉响蜜鴷等鸟类利用的情况。
【外型辨识】
与班氏啄木鸟和赖氏啄木鸟的区别在于东非啄木鸟耳部没有黑色条纹;而与金尾啄木鸟和蒙巴萨啄木鸟的区别则是东非啄木鸟的下体带斑点而非条纹。
【保护状况】
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评定东非啄木鸟的保护状况为“无危”(LC),意即该物种目前数量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