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lobal Bird Index - IOC15.1
Home > PICIFORMES > Picidae > Campephilus > Ivory-billed Woodpecker
Ivory-billed Woodpecker

Ivory-billed Woodpecker

English name:Ivory-billed Woodpecker

Scientific name:Campephilus principalis

【简介】
象牙嘴啄木鸟(Ivory-billed Woodpecker,学名:Campephilus principalis),隶属鴷形目啄木鸟科红头啄木鸟属。曾广泛分布于美国东南部和古巴。

【外形特征】
象牙嘴啄木鸟体型雄壮,具备深黑蓝绿色的体羽,翼覆羽部分带有光泽。雄鸟的顶冠为鲜红色,两侧有白色条纹延伸至颈部,背部可见宽阔的白色盾状斑。雌鸟顶冠全黑。两性均具备象牙白色长喙,尖端扁平,适合剥皮和挖掘。幼鸟则体型较小,顶冠为黑色,舌尖圆钝,白翼斑更加明显。

【生活习性】
栖息于开放而广阔的原始森林,偏好占据古老的树木和沼泽地带。象牙嘴啄木鸟主要以大型甲虫幼虫为食,同时也摄取植物果实等。其飞行稳健有力,能够在树间优雅滑翔。

【繁殖习性】
它们采取一夫一妻制的配对方式,每年在1月至5月期间繁殖。象牙嘴啄木鸟在枯树中开凿新巢,巢洞一般位于大树上15至70英尺的高度,深度大约50厘米。每年约产2至3枚瓷白色卵,孵化期为3至5周,双亲一同承担起孵化和喂养幼鸟的任务。

【外型辨识】
与北美黑啄木鸟相比,象牙嘴啄木鸟具有更为显著的白色翼斑和相对较宽的白色翼盾,同时,其象牙白色的喙是极其辨识的特征。此外,其栖息习性和飞行方式也存在明显差异。

【保护状况】
象牙嘴啄木鸟已被IUCN列为极危物种(CR)。美国政府于2021年9月正式宣布这种鸟类已经灭绝。

【地理分布】
象牙嘴啄木鸟曾广泛存在于美国东南部的原始森林中,但由于栖息地的丧失和砍伐,其栖息范围已急剧缩小。最后一次被确认的目击记录分别是在1944年的路易斯安那州和1987年的古巴。幸运的是,在2004年,这种极罕见的鸟类在美国阿肯色州再次被发现,这引起了鸟类学界的巨大轰动。但由于有关发现尚存疑虑,确凿的证据仍然不够充分以支持其目前仍然存在的论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