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lobal Bird Index - IOC15.1
Home > PASSERIFORMES > Campephagidae > Campephaga > Black Cuckooshrike
Black Cuckooshrike

Black Cuckooshrike

English name:Black Cuckooshrike

Scientific name:Campephaga flava

【简介】
黑鹃鵙(英文名:Black Cuckooshrike,学名:Campephaga flava)属于雀形目鹃鵙科鹃鵙属。与红腹鹃鵙和红肩鹃鵙形成一个超种群,在从南苏丹、肯尼亚到安哥拉、博茨瓦纳和南非东部的广大区域内广泛分布。

【外形特征】
雄性体色为黑色,带有绿蓝色光泽,翼尖处常有黄色小羽形成断续的斑块。而雌鸟背部呈现灰色,腹部为浅色,全身遍布深色斑纹。雌鸟的体色为橄榄绿至橄榄棕,体侧可能略显黄色。

【鸣叫特征】
黑鹃鵙发出高亢、刺耳的类似昆虫鸣声的颤音,持续约1秒,同时还有低音下滑的"chweeu"或"kreeu"声,短促的"chip"、"chup"或"tsip"声,以及嘶嘶的"sseeu"声。

【生活习性】
该物种栖息于各种林地和稀树草原,包括金合欢、木棉树、河流附近的森林边境及海拔自海平面至1800米的区域。黑鹃鵙主要以昆虫为食,包括蚊子、蝴蝶、蛾子的一些幼虫、白蚁、直翅目昆虫等。在特定情况下,小鸟也可能吃蜘蛛、蚂蚁、果实和种子。

【繁殖习性】
繁殖季节一般从4月开始至次年1月结束,卵产数量为1至3枚,平均2枚。雌鸟负责筑巢,而雄鸟则协助。巢的浅杯形,为其用苔藓、叶柄和地衣纤维构建,固定于树枝网络中,通常位于树顶5至18米高处。孵化期大约为20天,期间仅雌鸟孵卵,而雄鸟负责喂养雌鸟并保护巢区周围。雏鸟由亲鸟共同抚养,直到约20至23天后离巢。

【外型辨识】
根据2009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色名录,黑鹃鵙的保护等级为无危(LC)。该物种栖息在非洲中南部地区,包括阿拉伯半岛的南部以及撒哈拉沙漠以南整个非洲大陆。具体分布在安哥拉、博茨瓦纳、布隆迪、刚果民主共和国、埃塞俄比亚、肯尼亚、马拉维、莫桑比克、纳米比亚、卢旺达、索马里、南非、苏丹、斯威士兰、坦桑尼亚、乌干达、赞比亚和津巴布韦。

【物种区别】
与其他鹃鵙种类,例如红腹鹃鵙和红肩鹃鵙,可以通过头部和肩部的颜色及斑纹的差异进行区别。雄性黑鹃鵙肩部为淡黄色,而红腹鹃鵙肩部颜色更鲜艳,红肩鹃鵙则呈红色。雌性黑鹃鵙与红腹鹃鵙较为相似,但黑鹃鵙的尾下覆羽浅色,背部略有绿色。

【保护状况】
黑鹃鵙在人类活动区的环境中表现出相对较高的适应性,有时会在花园和农田周边觅食和筑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