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ite-rumped Sandpiper
English name:White-rumped Sandpiper
Scientific name:Calidris fuscicollis
【简介】
白腰滨鹬(英文名:White-rumped Sandpiper,学名:Calidris fuscicollis)属于鸻形目、丘鹬科、滨鹬属的鸟类。其显著特征是飞行时可见全白色尾上覆羽和灰色腰部。
【外形特征】
体型小巧,长约17厘米,体羽呈灰褐色,背部有棕色鳞状花纹,并有棕色条纹从头顶延伸至颈部。下体为白色,胸及两侧有箭头形的粗纵纹。喙短,略向下弯曲。幼鸟的外形与成鸟相似,但背部有更亮的赤褐色边缘。
【鸣叫特征】
白腰滨鹬的叫声包括重复的‘pip, pip, pip…’声,以及一种特有的金属质感的‘tzeep’音,仿佛两块鹅卵石之间的摩擦声。
【生活习性】
栖息在沿海和内陆湿地,常与其他涉禽混群。偏好湿草甸、泥滩、沙滩、泛滥的田野和湖泊池塘岸边。迁徙期间,使用湿地、农田和潮间带资源。以节肢动物、软体动物、小鱼和植物种子为食。
【繁殖习性】
白腰滨鹬的繁殖期在夏季。雌鸟单独在高苔原地带构筑杯状巢,用苔藓、叶子和地衣装饰巢穴。每巢产4枚橄榄绿至绿色的蛋,孵化期平均约为22天。幼鸟孵化后约一天左右就能离巢,并由母鸟照顾,不过需要自行觅食。首次飞行一般在16至17天后发生。
【外型辨识】
与之最相似的是黑腰滨鹬,但白腰滨鹬显得更为灰暗,翼尖更为修长。飞行时可见到白色尾上覆羽,这是该物种显著的识别特征。
【保护状况】
白腰滨鹬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归类为无危物种(LC)。
【地理分布】
繁殖于北美从北极到低纬度北极湿润苔原地带,包括阿拉斯加北坡、加拿大北部海岸至哈德逊湾的西北部、班克斯岛至德文岛和巴芬岛。非繁殖期时分布于南美洲的南部地区,包括智利南部、巴西东南部,西北至阿根廷东南部和福克兰群岛。
【物种区别】
白腰滨鹬与“白腰杓鹬”是两种完全不同的鸟类,应避免混淆。一般而言,媒体报道中的提到的“白腰滨鹬”即指该文中所述的滨鹬科鸟类。